上海市水务局关于报送2023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的函
信息明细属性
沪水务〔2023〕930号
长江委防御局:
2023年,上海市水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家防总、水利部、长江委、太湖局的指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扎实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成功防御暴雨、台风侵袭,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全市未出现堤防、穿堤建筑物、河道崩岸、水库等防洪工程险情,未出现旱情及供水短缺的情况,全力守牢城市防汛安全和供水保障安全的底线。现将我市2023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报送如下:
一、汛情灾情
(一)汛情特点
2023年汛期,本市汛情呈现出“降雨偏多、极端性强、梅雨量大、潮位平稳、来水偏多、台风影响小”的特点,防汛形势复杂严峻。
一是降雨偏多、分布不均。今年汛期,全市平均雨量849.1毫米,比常年同期(659.7毫米)偏多近3成。徐家汇站雨量948.6毫米,比常年同期(745.5毫米)偏多近3成,约为去年汛期雨量(475.0毫米)的两倍。各区平均雨量最大为嘉定区 1092.2 毫米,最小为奉贤区626.0毫米。汛期雨量单站最大为嘉定区横沥泵闸(闸内)站1224.0毫米。日雨量单站最大为奉贤区新寺站222毫米(6月23日)。最大小时雨量为7月21日普陀区武宁站144.7毫米(16:20-17:20)。
二是暴雨频发、极端性强。汛期暴雨日35天(去年23天),其中局部特大暴雨1天,大暴雨13天。全市范围共发生大暴雨级别降水(日降水量≥100毫米)共6次,国家气象站奉贤站日最大雨量达189.1毫米,仅次1963年(196.6毫米),居该站历史同期第2位;7月21日,本市遭遇局地性强、雨强大、历时短的强降水,最大小时雨量高达144.7毫米,21个站点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
三是梅雨期长、梅雨量大。6月17日入梅(较常年偏早2天),7月11日出梅(较常年偏晚1天),梅雨期24天,较常年偏多3天。全市平均梅雨量348.7毫米,较常年偏多近5成,市区雨量314.9毫米,偏多近2成。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北多南少,主要集中在北部崇明区、宝山区、嘉定区。
四是潮位平稳、来水偏多。汛期潮位总体平稳,长江口和黄浦江干流平均高潮位比常年同期低0.07-0.13米,杭州湾高0.11-0.24米,黄浦江上游高0.01-0.11米。长江口、杭州湾、黄浦江干流及上游支流、部分水利控制片均出现较高水位,共有40个站点出现超警戒水位。黄浦江来水偏多,黄浦江干流松浦大桥站汛期平均流量为569立方米/秒,折合水量59.96亿立方米,比常年同期多30.4%。
五是台风偏多、影响偏小。今年汛期影响上海的台风共4个,分别为“泰利”“杜苏芮”“卡努”和“海葵”,比常年偏多2个。台风距离较远,本市仅受外围分散云系影响,未出现致灾情况。其中,受第5号台风“杜苏芮”外围影响,全市平均降雨量30.7毫米,沿江沿海最大风力7-8级。受第11号台风“海葵”外围影响,徐家汇站最大过程雨量为83.5毫米。
(二)灾情情况
今年汛期,本市受台风影响较小,主要是强降雨造成的积水较多,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和重大财产损失。据统计,累计造成道路(下立交)积水361段次、小区积水165个次。有四场暴雨灾情较多,其中6月18日“暴力梅”造成23处道路、14处下立交、16个小区发生积水;6月24日强降雨造成108处道路(下立交)、55个小区发生积水;7月21日强降雨造成113处道路(下立交)、72个小区发生积水;9月3日强降雨造成255处道路(下立交)、5个小区发生积水。
二、工作开展情况
坚持早谋划、早启动、早落实,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最充分准备,压实责任、狠抓落实,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全面部署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陈吉宁书记、龚正市长多次作出批示,市委常委会2次部署防汛防台工作,市政府常务会议4次研究防汛工作,5月24日召开全市防汛工作会议,全面动员部署防汛防台工作。市领导吴清、张小宏带队开展水旱灾害防御检查,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推进落实各项灾害防御工作。王为人副秘书长、徐惠丽副秘书长也多次检查调研防汛工作。市水务局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水旱灾害防御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推进落实,压实防汛责任。市水务局2月1日召开全市防汛工作务虚会,2月14日下发关于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3月23日召开会议全面动员部署防汛准备工作。5月,完成市、区、街镇244名防汛责任人调整,并在本市主要媒体公告,接受社会监督。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市水务局对全市各区、街镇值班情况开展四轮全覆盖抽查,总体情况良好。联合市委党校组织开展街镇新任防汛责任人培训,举办防汛信息员、灾报员、居村防汛干部等各类培训1588场、约5万人次参加。
(三)加强技术支撑,夯实基层基础。结合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积水内涝治理工作研究,完成《上海城市内涝风险发布机制研究调研报告》,形成动态内涝风险图、住宅小区排水设施管养导则、排水清管专项行动计划、消除积水专项行动计划、社会企业志愿参与积水抢排救援机制等“一图、一导则、两计划、八机制”。及时复盘“7·21”暴雨防御工作,开展北京、嘉善、深圳、香港极端降雨模拟,分析研究地区极端暴雨天气特点,及时整改薄弱环节,不断提升上海应对极端灾害天气能力。完成防汛安全指数评价、“四道防线”防御能力评估和区域防洪评价机制研究,编写《上海水旱灾害(1992-2022)》。推进数字孪生黄浦江、拦路港建设,完成交通视频信息接入,完善“一网统管”防汛防台指挥系统,提升智能调度水平。组织开展防汛无人机应用技能比武竞赛,修订市级防汛物资管理办法和定额,推进新技术、新装备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
(四)落实“四预”准备,加强联动协调。预报方面,优化完善防汛气象直通车预通报机制,建立防汛、气象、水文、海洋“周会商+场次会商”制度,防汛关键期加密会商频次,不断提高预报准确度,为指挥调度提供科学依据。预警方面,制订突发暴雨红警发布与解除工作流程,建立城市内涝风险预警发布机制,提升预警发布时效,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加强预警及灾情信息横向互通,确保预警信息即时到人。预案方面,5月底前组织完成市、区两级防汛预案和市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预案修订完善工作。与市灾防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极端灾害性天气期间停课、停工、停运、停航、停园、停业等措施的指导意见》。预演方面,联合相关区、部门组织开展黄浦江苏州河堤防险情应急抢险、长江口咸潮应对、五角场地下变电站防御极端灾害天气、进博会防汛排水等演练,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演练1294次、2.9万人次参与。
(五)持续检查排查,消除防汛隐患。围绕防汛责任落实、指挥体系建设、隐患排查整改、防汛排水管理、防汛物资储备、基层能力建设等方面,市水务局对16个区和临港新片区开展了防汛专项检查。组织完成7轮各区防汛安全隐患自查、6轮第三方巡查和2轮专项巡查,累计滚动排查消除隐患11666处。按照“聚焦重点、分类管理、动态跟踪”的原则,组织各区、各街镇逐条复核市热线办提供的积水诉求7137条,梳理分析积水原因,制订防范和处置积水措施,及时消除积水隐患。针对黄浦江堤防薄弱岸段、病险水闸、易积水小区,按照“一段一预案、一闸一方案、一小区一预案”要求,严格落实措施,确保防汛安全。
(六)强化工程建设,补齐防汛短板。持续推进海塘达标、黄浦江堤防维修改造工程,加快推进黄浦江防洪能力提升前期研究,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即将开工建设。有序推进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泵闸、苏州河西闸主汛期前完成通水。完成150公里河道综合整治,打通28个骨干河道断点。大力推进水利片外围泵闸和病险水闸改造,完成氻马河水闸、赵家沟泵闸、堡镇港北闸等13座泵闸建设,其中涉及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或更新改造7座。52座初雨调蓄池开工建设,推进大名、临平、中央商务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建设。完成6条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实施“消除积水”三年行动计划完成51处积水点改造工作。开展“排水清管”专项行动,加强小区、园区等内部排水管网养护,提高雨前、雨中、雨后养护频率。完成24个易积水小区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七)注重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联合央视科教频道《创新进行时》栏目录制极端暴雨防御科普视频,通过“有请发言人”“新闻透视”等栏目,及时向社会介绍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开展情况及灾害防御知识。主动接受各类媒体采访,中央、市级媒体报道69条。及时回应“陆家嘴滨江沿线被淹”等负面舆情,通过主流媒体正面回复,消除市民担忧。制作水旱灾害防御科普视频在地铁、公交、楼宇移动电视和出租车后屏等载体滚动播放,印制宣传海报、折页等近2万份分发至村居、企业、学校,组织开展“防汛减灾,全民参与”防汛知识竞赛,持续加大水旱灾害防灾减灾救灾避灾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三、主要工作成效
今年汛期,共启动全市防汛防台应急响应行动34次,其中Ⅳ级24次,Ⅲ级10次。各级防汛部门闻“汛”而动、以迅应“汛”,快速响应、全力处置,有力应对极端强降水突袭和台风“杜苏芮”带来的风雨影响,全市未发生重大险情灾情。
(一)有效应对“7·21”暴雨袭击
“7·21”暴雨具有局地性强、雨强大、历时短的特点,降雨主要集中在长宁区、普陀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和青浦区、闵行区北部,暴雨导致河道水位快速上涨,部分河段超警戒,降水远超排水能力,部分区域发生积水,引发社会关切,相关舆情一度增多。一是强化会商,快速响应。7月21日15时51分、16时12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先后发布暴雨蓝色、黄色预警,市防汛指挥部同步启动全市防汛防台四级、三级响应行动,期间崇明、浦东、青浦、嘉定气象台先后发布暴雨橙色预警,相关区防汛指挥部同步启动防汛防台二级响应。市水务局、各区、各街镇、各有关单位立即启动防汛防台预案,按照要求进岗值守,加强调度指挥;应急抢险队伍迅速集结待命,进入待命状态。二是高度重视,全力应对。响应行动期间,张小宏副市长致电市水务局要求全力做好暴雨防御工作;张亚宏副市长在市公安局指挥大厅察看交通情况,要求公安机关备足警力,全力开展救援处置。王为人副秘书长视频连线市水务局、市气象局了解雨情汛情灾情情况,要求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加强地铁口部位积水分析研判,加快处置积水,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市水务局局长史家明、市水务局一级巡视员刘晓涛视频连线16个区检查领导带班情况,要求加强指挥调度,强化值班值守,快速调集力量处置积水,汲取经验教训,强化对极端天气的研判应对。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先后致电市水务局,了解汛情和积水处置情况。三是科学调度,全力排涝。预警发布后,市排水公司、各有关区、有关部门立即启动排水管道抽空,降低市政管网水位。据统计,共开启市政雨水泵站807台次、排水量1715万立方米。全市外围水闸(泵闸)启动防汛排水模式,停止引水,全力排水,降低内河水位。水利片一线166座水闸累计排水169闸次,闸排水历时612小时、单泵排水历时78小时,总排水量1.2亿立方米。虹口区启动和平公园绿色调蓄设施,调蓄量达8700立方米,有效缓解周边市政排水管网压力。市排水公司启动12座初期雨水调蓄池,全部蓄满。同时还加强对水位超警河段堤防巡查工作,确保防汛安全。四是加强联动,快速处置。各级部门迅速启动联动机制,快速处置险情。市排水部门出动量放水人员2950人开展路面巡查,及时清理雨水口垃圾,确保排水畅通;市级排水泵车出动19车次、区级排水泵车出动18车次,全力开展积水抢排。全市各级防汛机构15818人次值守,集结抢险队伍1249支、队员22109名,累计出动6416人次,及时跟踪、调度、处置灾情。经过各级防汛部门不懈努力,城市运行平稳有序,未发生因暴雨引起的重大突发事件和人员伤亡事故。
(二)有力应对台风“杜苏芮”影响
受台风“杜苏芮”外围影响,8月27日起,上海出现风雨过程。市防汛办、各区、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要批示精神,高度重视此次台风的防御工作,未雨绸缪、严阵以待,立足最不利情况,迅速开展各项防范应对工作,有力应对了“杜苏芮”带来风雨影响,未发生因台风引起的重大突发事件和人员伤亡事故。一是领导高度重视。陈吉宁书记、龚正市长针对台风“杜苏芮”防御工作作出具体批示。张小宏副市长带队赴龙华港泵闸、国展中心开展“四不两直”防汛检查,指导防汛防台工作。王为人副秘书长主持召开台风“杜苏芮”防御会商调度会,研判防台形势,部署推进具体防御工作。二是提前谋划部署。7月24日、7月27日,市水务局两次召开专题会议,滚动研究部署台风防御工作。先后两次发布工作提示,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立足最不利情况,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同时对防大风、防暴雨、人员转移安置准备、抢险力量预置、值班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推进。三是持续会商研判。市水务局与市气象局、市水文总站、市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紧密联动,坚持落实“周会商+场次会商”机制,台风“杜苏芮”影响期间实行“每日一会商、必要时即刻会商”,密切跟踪研判台风发展态势,时时关注本市风雨影响情况。四是全力做好应对。各级各类防汛机构加强值班值守,适当提高响应领导层级。水务部门提前两天开展内河水位预降,全市引水水闸停止引水,排水水闸加强排水,42座水闸参与排水,开闸排水44次、开泵排水49小时,总排水量3604万立方米,同时加强巡堤查险和泵闸值守。各级防汛物资仓库实行24小时值班,排水等专业抢险队伍集结待命,加强重点区域力量前置,随时做好抢险救援准备。
(三)落实重大保障任务
组织开展中高考考点及周边区域防汛排水情况,制定专项保障方案,在易积水区域提前预置抢险力量,圆满完成中高考期间防汛保障任务。开展东方枢纽区域防汛专项检查,建立东方枢纽防汛保障工作专班,编制专项工作方案,落实防汛责任和应急保障,确保枢纽建设期间防汛安全。召开第六届进博会防汛保障专题会议,完善专项预案,开展专项演练,提前安排移动泵车在重点区域驻点保障,启动进博会区域防汛能力评估和能力提升方案研究。助力上海赛艇公开赛,科学调度苏州河以及沿线水闸泵站,统筹水安全和水环境质量,保障赛事圆满举办。
四、存在工作短板
今年虽然取得了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全面胜利,但在暴雨应对过程中还暴露出一些短板不足:一是基层灾害防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各街镇已基本完成防汛能力“六有”建设,但在面对极端降雨情况时,部分村居先期处置不够及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二是排水标准亟需提升。几场强降水过程中,大量道路出现短时积水情况,一小时36毫米的道路排水标准明显偏低,导致退水较慢,城市道路排水标准亟需提升。三是抢险力量配置需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域抢险物资、设备、人员无法及时到达出险地点,需在防汛薄弱点位提前预置防汛力量。四是灾情报送需进一步加强。部分单位灾情报送意识不强,核实更新不够及时,导致灾情数据滞后,需进一步加强培训、完善机制。这些短板不足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克服。
五、下阶段工作安排
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科学创新,不断采取新举措,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坚决守住城市水旱灾害防御安全底线。
一是持续提升基层灾害防御能力。巩固提升街镇基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成果,督促个别区、街镇加快推进达标建设,同时组织对完成情况以及抢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各区“区-镇-村居”三级防御体系建设到位,切实发挥实效。
二是强化会商研判监测预警。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汛、水文、气象等部门“周会商+场次会商”机制,尽最大可能延长预见期,加大提前量,努力提高精准度,加强公安、交通等部门监测设备数据共享,建立健全城市内涝风险发布机制,推动监测预报能力持续提升,为抢险救援、应急处置留出更多时间。
三是持续排查整改风险隐患。组织开展汛后防汛检查,针对汛期暴露出的积水内涝、抢险调度等方面存在问题,聚焦“头顶上”“脚底下”防汛防台风险,持续滚动开展地下空间、易积水小区、高空构筑物、地铁、隧道等重点区域拉网式排查,抓好隐患整改“回头看”,切实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四是持续推进防汛工程建设。推进保安工程建设,建成苏州河西闸工程,开工建设吴淞江工程罗蕰河北段,有序推进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淀山湖环湖堤防达标二期工程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堤防海塘薄弱岸段改造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快雨水系统提标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绿色调蓄设施建设,推进消除积水三年行动计划和“排水清管”行动。加强水闸、泵站、堤防、海塘、排水管网等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巡查检查,确保设备良好、设施完好。
五是持续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完善优化水旱灾害防御预案方案,统筹协调全市各级各类抢险力量,在地下空间、下立交、隧道、地铁等重点部位和重点区域前置抢险救援力量和应急物资、设备。推进防汛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新型防汛物资研究力度,及时补充防汛物资和应急排水设备。开展应急避灾场所专项调查,推进应急避灾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提升避灾人员服务保障水平,确保实现精准化安置、封闭化管理、网格化服务、规范化保障的安置工作目标。
六是持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拓宽宣传渠道,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日、世界水日、国际减灾日专题宣传活动,持续推进防汛宣传“五上十进”。制作水旱灾害风险防范科普视频短片和宣传海报,加强城市内涝、台风防御等灾害防御知识普及,不断加大防灾减灾教育力度。主动发布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氛围。
特此函达。
上海市水务局
2023年11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上海市水务局办公室 2023年11月1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