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 图片新闻
潮起东方——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综述
时间:2025-07-01 来源:自然资源部   作者:宋梅 贾明瑶 刘丽蓓v

凌晨的洋山港灯火通明。大型远洋货轮一字排开,桥吊精准抓取,集装箱悄然吞吐,自动导引车穿梭其间……依靠自主研发的“中国芯”,这座24小时不间断的“无人码头”耳聪目明,运转高效,迎来又一轮生产作业高峰。

朝阳升起,陆家嘴的人流与资金一起汇聚而来。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展现出20个海洋及相关产业的潜力和吸引力,引导资本向海洋经济领域聚集。

向东40公里的长兴岛,沪东中华造船基地内热火朝天。19艘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和5艘大型集装箱船同步在建,生产规模再创新高。

这里是上海,地处“江海之汇、南北之中”,拥有约10642平方公里海域、572公里大陆和有居民海岛岸线、3个有居民海岛和23个无居民海岛。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在全球一线城市中,像上海这样集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功能于一身,并保持制造业规模与顶级港口地位的复合型大都市并不多见。2024年,上海海洋经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发展成绩单,海洋生产总值达1138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名义增长11.2%,对上海全市生产总值贡献率超20%。同时,上海贡献了全国10.8%的海洋生产总值,单位海域面积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一。

“向海图强”的新图景,正在这座城市进一步展开。

战略引领,创世界一流

“十四五”以来,上海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勇担兴海强国使命,坚持创新驱动、完善功能,坚持生态优先、人海和谐,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奋力打造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

——建立健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工作机制。2022年10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上海市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方案》,组建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上海市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上海市海洋局,加强重大涉海事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和综合协调。2024年,自然资源部“一省一策”支持海洋强省(市)建设,上海积极响应、贯彻落实。上海出台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召开首届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论坛,组建现代海洋城市智库,发起现代海洋城市高校联盟,首次发布上海市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优秀案例,汇聚海洋领域创新实践和优秀成果,合力谱写向海图强新篇章。

——加快推进河海共治和陆海统筹。上海全面贯彻长江大保护有关要求,制定出台长江口河海重叠区域管理实施意见,构建河海管理新机制;完成国土“三调”和新一轮海岸线修测,明确陆海分界线。

——强化法治保障。上海制定出台《上海市船舶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完成《上海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等,完善《上海市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实施方案》《上海市建设项目海域使用许可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积极开展上海海洋地方性条例立法调研相关研究。

——加强规划引领。出台《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上海市长江口—杭州湾重点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研究制订修订《上海市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上海港总体规划》《上海市海上风电发展规划》《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2024—2035年)》等涉海规划,全方位、多层次布局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海洋经济创新示范。上海努力打造以临港新片区、长兴岛双核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了临港“海洋+智能产业”海洋经济创新业态;长兴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联合驻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多项技术成果取得突破。

聚势赋能,建产业集群

2025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中国船舶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交付了11.4万吨成品油船“海洋侦探”号,成为今年首个交船船企。这正是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火热现状的缩影。

船舶海工产业是落实制造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载。

近年来,上海船舶海工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023年6月,突破15万吨级大型邮轮自主设计关键技术,首制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顺利出坞。至此,上海集齐了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大型邮轮造船业三颗明珠。

2024年,上海船舶海工产业主要企业工业总产值超1200亿元,同比增长约20%。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核心力量,外高桥造船、江南造船和沪东中华造船三家上海造船厂全年累计交船量达69艘,新接订单128艘,同比分别增长19%和70%。

全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出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加快海洋装备自主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链长”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建设上海船舶动力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海洋动力装备计量测试中心,组建深海采矿装备、海上 LNG装备、船舶动力等生态创新联合体,重点推进 LNG液货核心系统的国产替代研制对接、大型邮轮设计和配套产业链布局、深海采矿全系统装备联合研制及海试验证。

巩固提升重点优势产业,抓紧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上海海洋产业升级步履铿锵。

2024年,上海在海上新能源、海洋数字化等领域取得新突破。首次实现海上风电与海洋装备融合发展,首艘大型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完工交付,核心设备实现100%国产化;金山海上风电一期项目顺利开工建设;探索开展国管海域深远海融合开发示范试点。数字经济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AI+海洋”科创中心、临港“海洋+智能制造”专业园区、长兴岛海装科创城等孵化载体加速建设。国内首个航运大模型 Hi-Dolphin实现实时可靠的航运数据查询服务。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企业、深远海养殖发展前景和海洋渔旅平台项目可行性调研。

现代海洋服务业建设成果同样丰硕。《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印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连续5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世界第三,洋山港小洋山北作业区项目开工建设;集装箱枢纽港升级发展,洋山四期全面实现设计吞吐能力,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开港运行;高效运转的智慧码头,助力上海港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创全球港口集装箱运输史上最高纪录,连续15年蝉联全球第一。

如今,上海海洋服务业实现多个引领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的“全国首创”,编制发布国内首只覆盖全市场的海洋领域综合性指数“中国海洋经济股票价格指数”,开展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试点;航运服务功能取得突破,境外国际集装箱沿海捎带政策出台,上海港实现保税 LNG加注服务“中国首单”,首只航运期货产品挂盘交易,再保险“国际板”交易中心启动运营;华夏国际邮轮公司在沪成立,入境旅游市场强劲复苏。

海洋产业,已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向新而行,汇科创之光

2025年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基地码头,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与此同时,执行考察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的“雪龙2”号,正突破极区秋季海冰区作业技术瓶颈,开展4条断面、24个站位科考作业。

科技创新是催生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破冰船“雪龙2”号,正是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成果之一。

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上海凝练大科学和大工程难题,有组织开展战略性、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绿色动力、资源开发、水下技术、深海探测与极地科学等研究方向。

——海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稳步推进。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极地冰雪与海洋全国重点实验室、汉江实验室上海研究中心,海底科学与划界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涉海实验室构筑起创新矩阵,成为上海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引擎。同时,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建设,海底观测网东海海底观测子网缆系主干系统工程正式开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建议书编制完成,国际大洋钻探岩芯实验室建设获批。

——海洋“卡脖子”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上海谋划部署海洋科技重大任务,加快深海空间站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逐步实现全海深多波束海洋特定目标探测系统、深水海底管线铺设系统、海洋风电运维起重机、海洋磁场传感器、超低温柔性次屏蔽材料、船用氨燃料发动机、船用氢燃料电池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材料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

——海洋船舶和工程装备取得新进展。上海推进船舶绿色设计、绿色配套和绿色制造,提升智能化、数字化能级,突破国产大型邮轮、LNG船、深水铺管船等高端船舶设计、建造关键技术,中船集团牵头设计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全球最大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使用。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思源号”“开拓系列”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海空两栖无人航行器“哪吒号”等海洋装备成功实现海试目标。

生态优先,谱绿色篇章

水清土净,众鸟翔集。位于长江口的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同一块镶嵌在江海之间的“翡翠”,每年吸引数百万候鸟在此驻足栖息。

多年前,东滩保护区生态环境受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蔓延的影响,一度导致鸟类赖以生存的食源植物难以生存。随着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实施、长江大保护举措落地,东滩候鸟数量连年攀升,鸟类种数达到380余种。2024年,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成功晋升为上海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近年来,上海积极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制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和项目验收管理规定,累计修复海岸线长度34公里,修复海域面积324公顷;落实国家要求,除治“互花米草”9887公顷。同时,严格控制陆源污染入海,持续打好长江口—杭州湾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建立和完善入海排污口备案制度,完成全市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和整治工作,加快杭州湾—金山段美丽海湾建设。

在不断增强海岸带生态系统韧性的同时,上海持续提升海洋灾害防御应对能力,完成第一次全国海洋灾害风险普查,出台处置海洋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创新实施“递进式”预警报发布模式,创建河口海洋咸潮预警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持续推进海洋灾害综合防治、海域动管、执法装备和海洋综合保障基地等能力和体系建设,建立海洋观测预报、生态预警监测、资源调查、碳汇调查业务体系,9个海洋观测站点正式纳入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切实筑牢海洋生态安全根基。

 

此外,上海不断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主动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用海项目落地建设;严格围填海管控,保护滨海湿地,完成长江口历史存续用海项目处置;完成全市首次项目用岛审批,无居民海岛岸线勘测成果率先通过省级、海区、国家三级技术审核。积极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试点项目,开展海洋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探索海域资源立体分层确权试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海洋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海和谐共生的理念。

文化铸魂,植蔚蓝底色

建设海洋强国,筑牢蓝色梦想,不仅需要强大的“硬核”科技产业力量,也需要丰厚“柔润”的文化力量。

上海,顾名思义是到海上去;上海市标由白玉兰花、沙船和螺旋桨组成;上海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些“标志”,无不展现上海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与张力,也彰显着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

中国航海博物馆,穿戴高科技装备的观众“穿越”到郑和宝船,亲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普馆内,孩子们亲耳聆听极地科学家的精彩讲座,亲手触摸极地考察中的“中国智造”,领略极地世界的无限魅力;“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整体打捞阶段任务圆满完成,古船博物馆加快筹建……多类型、多层级的海洋活动,传承保护着海洋文化。

临港新片区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金山区打造长三角滨海秀带,崇明区加快建设世界级生态岛……这些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建设范例,弘扬了城市的精神品格。

形式多样的海洋教育,有趣有料的海洋特色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海洋高峰学科建设,在全社会种下了爱海护海的种子,也彰显出城市的海洋软实力。

开放交流,拓跃升途径

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战略引领下,上海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迅速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城市。放眼今日,上海仍在进化。

持续推进长三角海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上海与浙江签订沪浙涉界海域海上风电合作开发、上海 LNG站线扩建、小洋山北作业区建设等合作协议,助推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签署长三角区域船检机构“通检互认”合作协议,构建长三角“新三样”货物水水中转运输新模式。加强沿海城市海洋领域沟通协调,组织开展涉海企业技术交流、资本对接。

提升海洋领域的开放合作水平,上海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北外滩航运论坛、上海海洋论坛、首届现代海洋城市发展论坛等综合性和海洋主题活动。上海港和洛杉矶港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构建全链条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完成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出台境外仲裁机构在沪设立业务机构管理办法。

深入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上海力促海洋高能级机构集聚,与国际海事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上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中心升级为亚太总部,中国船东协会成为国际航运公会正式会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上海为基地开启“双龙”探极时代;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实施计划。

黄浦潮涌连天阔,东海风劲正扬帆。站在新起点上,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先行者的担当,推动现代海洋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海洋强市建设新篇章。

返回上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