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解读丨上海市水网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
信息明细属性一、 规划编制背景
建设国家水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擘画了国家水网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水利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科学编制省级水网建设规划。
上海滨江临海,河网密布,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超大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上海肩负着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光荣使命,对水网的内涵、功能和能级提出了新的要求。编制本市水网建设规划、加快构建现代水网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市水务局开展全市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 规划主要框架
规划依据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开展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十个部分:(1)基础与形势;(2)总体要求;(3)水资源配置;(4)防洪除涝减灾;(5)美丽河湖水网;(6)数字孪生;(7)水网管理;(8)重大工程与实施安排;(9)环境影响评价;(10)保障措施。
三、 重点说明内容
按照“上承流域、下联江海、遵循自然、适应发展”的思路,规划提出构建“三江一网十枢”的上海市级水网“纲目结”体系。
构建安全优质、互联互济的水源配置体系。一是依托国家水网主干网、东南区域水网,推进长三角优质水资源一体化配置,提升上海原水品质。二是谋划跨区域长江口水库链或取水口上移方案,提升长江口水源地抗风险能力。三是完善原水连通管网系统,增强市域内原水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水灾防御、安全韧性的防汛减灾体系。一是建设黄浦江中上游堤防加高加固工程和河口闸工程,提升黄浦江防洪能力,提高城市防洪韧性。二是实施吴淞江工程,提高太湖流域防洪能力,提高本市防洪除涝标准,同时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三是推进主海塘达标建设,筑牢海塘安全屏障。四是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加快水利片外围泵闸建设,提高区域除涝能力。
打造生态优先、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网络。一是着力实施骨干河道工程,打通河道断点。二是复苏河湖生态质量,建设“城水相依、蓝绿交织、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建成覆盖全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三是推进一江、一河、一湖滨水空间建设,以淀山湖、元荡岸线生态修复为牵引,推动一批河湖岸线生态治理。四是推进朱家角、枫泾等江南古镇和五个新城的江南韵味水网建设。
建设共享高效、智慧赋能的数字孪生水网。一是完善水网信息基础设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务监测感知网,完善多算力融合水之云。二是推动数字孪生水网平台建设,推进数字孪生流域与工程建设。三是提高水网综合调度管理水平,重点构建模拟仿真模块,搭建防汛“四预”业务平台。
四、 实施策略
1.加强组织领导。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级多部门协同,形成合力,保障水网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2.加强前期工作。做好水网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加强建设方案比选论证,加快推进项目落实落地。
3.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在立项、资金、土地、生态等方面的要素保障。
4.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应用性重大课题研究及关键技术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