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本市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令
时间:2025-01-17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指示精神,完善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到2027年,建设不少于25个示范美丽幸福河湖,将50%区管及以上河湖和35%市域内的镇村级河湖建成具有上海特色的美丽幸福河湖;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域美丽幸福河湖。根据全面推进美丽上海建设有关部署要求,现就加强本市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提出意见如下:
一、确保河湖安澜
(一)加快骨干水网建设。到2027年,区管以上河湖堤防(护岸)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快水利片外围除涝泵闸建设,到2027年,水利片外围水闸实施率提升至78%以上,除涝泵站实施率提升至65%以上。
(二)提升圩区除涝能力。实施圩区泵闸更新改造和圩堤加高加固,到2027年,推进40个圩区改造。
二、提升河湖生态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强化水资源科学调度,加强除草剂等农药管控,保障生态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严格水资源论证,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风险管控。
(二)加强截污治污工作。滚动推进管龄10年以上管道检测修复,持续开展清管行动和管网低水位运行。到2026年,基本完成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任务。落实泵站影响河道“一河一策”具体举措,加强泵河联动。持续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25年,累计完成全市65%整治任务;到2026年,基本完成全市整治任务。打造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加强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和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优化调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完善船舶污染物(油污水、生活污水、垃圾)接收、转运、处置体系,严厉打击船舶违规排放行为。
(三)推进重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到2027年,本市建成区56%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优先落实合流制地区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要求,力争达标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0%左右、年径流污染控制率(以SS计)达到35%左右。
(四)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等试点建设和林水湿协同治理。到2027年,完成6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点、50个水美村庄、30个水美社区、10个水美校园试点建设。积极推进林水复合试点,探索水绿融合和国土空间复合利用的实施路径,完成约200公里新城绿环主水脉建设。到2027年,推进18个“水美公园”水体品质提升试点建设。强化河湖水网与湿地统筹修复整治,出台本市河湖管理范围内湿地功能拓展指导意见。
(五)完善水生态监测体系和加强跨界水体共保联治。结合美丽幸福河湖建设安排,优先完善相应河湖水生态监测体系,并开展监测评价。推动跨界水体“一河一策”联合修编、协同治理、联合管护,创建淀山湖、元荡、太浦河等示范美丽幸福河湖,形成一批一体化创新制度并复制推广。
三、营造宜居环境
(一)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加大滨水空间开放建设力度,加强河岸带整体规划设计,到2027年,全市各类河湖高品质公共开放滨水空间总里程数达到1000公里以上。促进水旅、水体融合,选取基础好的河湖公开水域,进一步实施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提升行动,拓展更多可供开展游泳、龙舟、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水上休闲竞技文体活动的空间,到2027年,全市形成10个亲水文体活动空间综合利用示范点。营造乡村风貌,促进乡村振兴,到2027年,建成10个沪派江南村落水环境提升试点。
(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并制定相关规范,研究推进生态产品绿色金融支撑,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四、加强智慧应用
(一)强化行业数字化顶层设计。制定水利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和水利设施基础感知点位设置、河湖基础数据等规范。出台水利专项建设中信息化设施配套的指导意见,明确河湖管理感知设备布设、数据接入、信息管理等要求。
(二)加强感知能力建设、数字孪生建设等新技术应用。进一步完善水文、水质监测体系,以水利工程为抓手推进感知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感知设备资源在河湖管理中的共享利用。强化模型共享、智能识别、变化监测等数字化能力建设,加强无人机巡检、视频智能监控、卫星遥感和数字围栏等新质生产力方式应用,推进上海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圩区、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和数字孪生“一江一河”试点建设。
五、强化文化宣传
(一)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以水利工程为依托,采取“工程+文化”等形式,鼓励水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以水利风景区、水情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博物馆、档案馆、展示(览)馆、水文化园区、主题公园等为载体,总结治水经验,讲好治水故事,到2027年,全市建成河湖水文化宣传点300个。
(二)形成社会共治合力。开展水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通过展览、读物、博览会、讲坛、比赛等形式,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时间节点,多渠道创新传播模式。畅通公众监督渠道,支持媒体参与监督、宣传报道,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水共同体。到2027年,全市注册护河志愿服务组织达到1000个,志愿者人数达到5万人。
六、坚持从严监管
(一)深化完善河湖长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六大任务,压实河长湖长、管理部门、养护单位责任,对履职不力的情况进行追责问责并予以媒体公开曝光。坚持“以水质论英雄”,加强地表水环境质量闭环管理,完善河湖水质监测、预警、评价、考核体系,推进重要河湖开展水生态考核。完善“河长+”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作用。
(二)加强河湖养护监管。持续培育专业化养护市场,进一步深化河湖市场化、专业化运维管理,强化对养护单位的指导、培训、监督、检查、考核。优化养护单位与河长湖长、管理单位三方联动机制,完善第三方监管机制,严格落实养护单位奖惩及退出机制。
各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强化各级总河长、河长湖长及相关部门在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中央水利发展基金、中央水污染防治、水利专项、绿化基金、乡村振兴等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统筹农林水湿协同治理,进一步做好河湖治理及周边生态用地保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加强成功案例推广,营造全民参与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