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 (2020-2035年)
时间:2021-10-09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
(2020-2035年)
(公开稿)
上海市水务局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0年7月
城镇雨水排水设施作为上海防汛保安体系的“四道防线”之一,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国家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要求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改善水环境质量,市水务局与市规划资源局联合组织编制《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近期至2025年。
(二)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上海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约280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覆盖全市陆域范围,约6833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和标准
(一)规划目标
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环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韧性的现代化雨水排水体系。排水系统基本达到3-5年一遇能力,50-100年一遇内涝可控,溢流污染负荷控制率达到80%(以SS计)。
(二)规划标准
对标国际先进城市,按照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要求,雨水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3-5年一遇、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设计重现期≥30年一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50-100年一遇。强排系统初期雨水截流标准合流制≥11毫米、分流制≥5毫米。
(三)相关规划指标
践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明确雨水径流量控制指标为: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控制年径流总量;对各类建设用地调蓄设施,按每平方公里1.2万立方米雨水调蓄能力配置(从1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的强排系统),具体根据已建设施标准与规划标准的实际差距,按需确定绿色设施调蓄容积。新建用地应同步实施雨水调蓄设施,已建用地宜结合地块改扩建计划实施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资源利用率为集中新、改建区域不宜低于2%。
三、规划方案
(一)排水体制
规划排水体制以分流制为主、合流制为辅,其中新建地区采用分流制;建成区维持现有排水体制,并对分流制地区持续推进雨污混接改造,对已建合流制采用截流调蓄处理等措施进行完善。
(二)排水分区
按规划水利分片边界,本市雨水排水划分为14个排水分区,并按照排水模式不同,各分区内的城镇用地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强排系统和自排地区。其中,中心城主要涉及嘉宝北片、蕰南片、淀北片和浦东片,该区域以强排模式为主、自排模式为辅;其他地区以自排模式为主、强排模式为辅。
(三)规划策略
规划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本市平原感潮河网和高度城市化的特点,积极践行海绵城市理念,根据城市发展和排水设施建设情况,推进绿色源头削峰、灰色过程蓄排、蓝色末端消纳、管理提质增效,因地制宜,“绿、灰、蓝、管”多措并举。其中:“绿”是海绵设施的运用和深化,指在源头建设的雨水蓄滞削峰设施,如设置在绿地、广场、小区的中小型调蓄设施和雨水花园、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具有生态、低碳等特征;“灰”指市政排水设施,包括管网、泵站及大型调蓄设施等;“蓝”指增加河湖面积、打通断头河、底泥疏浚、控制河道水位、提高排涝泵站能力等;“管”指管网检测、修复、完善、长效养护等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措施。
(四)规划布局
本市城镇雨水排水总体形成“1+1+6+X绿灰交融,14片蓝色消纳”的规划布局。即:规划“1”苏州河深隧片区、“1”合流污水一期复线片区、“6”中心城6座功能调整的污水处理厂片区、“X”分散调蓄片区等绿灰交融的四大服务区域;同时按照14个水利片的总体布局,推进河湖水系及除涝泵闸建设,形成消纳能力与城镇雨水排水相匹配的防洪除涝体系。
1. 绿灰设施方案
绿灰设施形成“1+1+6+X灰绿融合”的规划布局,总计规划强排系统402个,强排系统面积约945平方公里,自排地区配套新建和改造管道。
1) 规划规模
规划绿色设施:新建绿色设施调蓄容积约825万立方米。新建用地应同步实施雨水调蓄设施,已建用地宜结合地块改扩建计划实施雨水调蓄设施。规划灰色设施:新建灰色设施调蓄容积不小于407万立方米;新建泵站流量1878立方米/秒,自排地区配套新建和改造管道。
2) 片区方案
(1)苏州河深隧片区
片区服务苏州河沿线25个排水系统,面积约58平方公里。规划在充分利用已建灰色设施的基础上,沿苏州河敷设集中调蓄管道,接纳沿线系统的调蓄水量,错峰后通过泵站提升,纳入污水总管,外排至末端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整体实现污染控制和系统提标。
(2)合流污水一期复线片区
合流污水一期复线片区服务彭越浦、走马塘沿线地区以及洲海路-外环高速沿线地区,共计43个排水系统,面积约78平方公里。规划利用拟建的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工程,在满足污水系统规划功能基础上,发挥其调蓄能力,接纳沿线系统的控污水量,调蓄错峰后,通过泵站提升至末端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放。同时在片区内按需增设绿色设施。
(3)6厂片区
6厂(即天山、桃浦、曲阳、龙华、长桥及泗塘等6座功能调整的污水厂)片区服务24个排水系统,面积约62平方公里。规划充分发挥原有设施的作用,主要利用6座污水厂现有设施和用地建设调蓄设施、泵站,新建改造部分管网,同步实现污染控制和系统提标。
(4)X分散调蓄片区
“X分散调蓄片区” 服务310个强排系统(约747平方公里)及1855平方公里自排区域,总面积约2602平方公里。结合区域规划,采用就地分散建设绿灰设施的方式,对强排系统按规划达标建设或增设绿灰设施;对自排地区严格执行雨污水分流,处理好地面高程与河道水位的关系,新建和改造雨水管和新建绿色设施,实现污染控制和系统提标。
2. 蓝色设施方案
依托本市防洪除涝规划的“1张河网、14个水利综合治理分片、226条骨干河道、多座泵闸”总体方案,全市规划河湖水面率10.5%左右,提高河网槽蓄库容,进一步畅通水系,增强涝水外排能力,消纳雨水。
3. 智慧管理方案
一是用1~2年完成管网健康普查。二是有计划、针对性地实施管道检测和修复。三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养护频次,并将管道积泥标准从管径的1/10逐步提高到1/30。四是按照一网统管的“观、管、防、处”新要求,建设智能化排水运管平台,完善应急管理系统,提高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4. 内涝防治方案
对超过雨水排水设施消纳能力的强降雨和连续降雨,结合本市平原感潮河网地区的自然条件,根据排水除涝系统能力和内涝风险评估情况,在充分发挥排水设施作用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竖向高程,合理利用各类调蓄设施和行泄通道,达到内涝防治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在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的同时,进一步落实如下控制要求。
平面控制:城乡规划和项目建设应尽量增加透水面积,合理布局调蓄空间,将公园、广场、绿地及特定地下空间等公共设施作为内涝应急调蓄空间。竖向控制:规划要统筹建筑地坪高程、小区道路高程、市政道路高程和河道水位,优化道路与河口交接处标高,发挥道路路面排水作用,满足内涝防治要求。管理调度:加强预警预报、雨前预降河道水位、外围泵站排水等措施,统筹调度涝水蓄泄设施。
四、实施策略
近期推进合流污水一期复线、苏州河深隧(云岭西~梦清园)段建设等,完成6厂初期雨水调蓄工程(近期部分)及大名、中央商务区等一批排水系统新建和改建,完成约30%绿色和30%灰色调蓄设施,完成管道排查摸底,推进管道修复改造。远期在完成近期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完成苏州河深隧工程、合流污水一期复线及相关工程;结合城市更新和道路建设,同步配套排水系统新建工程;继续推进绿色和灰色调蓄设施建设;按计划、针对性地实施管道修复改造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排水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五、附图
附图 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布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