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水务海洋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
信息明细属性
沪水务〔2023〕230号
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
《上海市水务海洋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经2023年4月19日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
2023年4月1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水务局办公室 2023年4月19日印发
上海市水务海洋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进一步推进水务海洋科技高质量发展,根据《上海市水系统治理“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水务科技“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海洋科技“十四五”规划》等,结合本市水务海洋行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思路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会议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针对本市滨江临海平原河网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超大城市水系统综合治理的复杂性,以高质量服务水务海洋战略任务为牵引,以提升水务海洋科技硬实力为导向,全面提升水务海洋科技服务超大城市水系统治理的效能。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全球视野,上海特色。对标世界一流,立足上海特色,加大高水平科技研究,提高标准、专利等科技成果质量,加强开放合作,增加上海超大城市水系统科技核心竞争力,发挥服务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研究。针对水务海洋业务工作中普遍关注、需求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从流域区域、陆域海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的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坚持自主创新,绿色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水务海洋规划、建设、管理全链条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重大科技研究,不断提高科技对水务海洋行业节能降碳减污的支撑作用,助力绿色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针对重点区域、关键共性问题进行科技攻关,提供技术方案与案例,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并以点带面,加强示范带动的辐射作用,提高水务海洋行业整体水平。
(三)工作目标
按照“1818”总体布局,以落实水务海洋科技创新支撑水务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实施“八大”行动,推进18个方向关键技术的攻关,持续增强水务海洋科技影响力。到2025年,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高质量成果100余项,编制技术标准40余项,智慧化应用溢出效应显著增强,持续助力水利防汛安全和水环境整治、供水安全和高品质饮用水、排水提质增效和资源化利用、海洋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对水务海洋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坚行动
针对流域、区域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超大城市水安全风险日益突出的问题,构建水系统领域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技术体系,实现“四道防线”安全保障能力的持续提升。
开展海塘隐患探测关键技术研究,分析重点区域河势滩势变化,保障海塘结构安全。重点开展黄浦江河口闸立项决策、生态环境影响等前期研究,推进黄浦江中上游超高水情分析及应对措施、上游四支流防洪能力提升等研究,持续提升黄浦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苏州河河口泵站前期技术研究,支撑工程有序推进。开展水利片外围口门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创新技术研究,加强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贯彻“绿灰蓝管”理念,开展雨水排水提标改造、排水系统调蓄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提升区域排水能力。
(二)实施优质饮用水关键技术攻坚行动
针对本市水质型缺水城市的特点以及对高品质饮用水供给的需求,研究原水系统供水安全保障、供水水质提升关键技术,实现在供水水量保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水质。
围绕城市供水系统安全保障,研究原水系统一网调度技术方案、多水源智能联合调度技术,提升原水系统韧性;针对2022年流域“洪季反枯”对供水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开展长江中下游极端枯水预报预警与应急供水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服务极端天气条件下水源地的运行调度安全。围绕从水厂到龙头的全过程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修订上海《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支撑高品质饮用水供给;开展饮用水中微生物风险识别与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水厂升级改造和工艺优化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供水管道结构性能测试与评估以及感知元建设与运行维护研究,指导管道运维和更新改造;研发二次供水补充消毒新技术,保障“末端”水质安全。
(三)实施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关键技术攻坚行动
针对面源污染、底泥疏浚、泵站排水等引起的河道水质不稳定,研究相关污染防控关键技术,全力推进水环境治理,持续提升水生态质量。
研究郊区典型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河湖水质提升技术,服务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研究河道疏浚底泥处理处置技术,服务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结合淀山湖堤防达标建设开展淀山湖生态修复试点研究、长三角示范区河湖滨水空间资源利用及保护开发研究。研发与集成泵站排水污染水陆协同精准控制关键技术,进一步开展合流制系统分流改造、污染雨水末端调蓄原位净化等技术研究,形成泵站排水污染控制成套技术体系,全面提升泵站排水污染控制能力。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研究,研发合流制大型污水处理系统智慧化联控联调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水平。
(四)实施陆海统筹和国家海洋战略关键技术攻坚行动
服务陆海统筹和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落实长江河口海域重叠区域管理要求,研究陆海统筹背景下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技术、以及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支撑本市海洋综合管理。
开展横沙浅滩固沙保滩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保障长江口河势稳定和疏浚土资源的有效利用,落实新一轮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要求。研究滩涂治理评价及新技术应用,助力维护长江口滩势和生态基底。探索海洋观测组网新技术,协同推进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研究海洋要素智能网格化预报关键技术,提高对重点保障目标精细化预报的服务能力。开展典型海洋灾害影响趋势、巨灾保险在海洋灾害防御中的应用研究,不断提升对海洋灾害风险的评估和应对能力。研究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开展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持续研究外来物种治理技术,提升陆海复合生态功能。研究遥感、无人机等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监管中的关键技术,提升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管理能力。开展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中的应用,服务本市海洋经济发展趋势评估。
(五)实施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坚行动
围绕数字化转型要求,研究数字孪生技术、5G+AI技术、装配式技术等新技术在水务海洋场景中的创新应用,以水系统治理数字化牵引水系统治理现代化。研究水务海洋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开展防洪除涝模型平台集成技术、BIM+GIS轻量化及精细化展示技术等研究,加强数字孪生技术在重大水务工程建设、运维过程中的创新应用,支撑数字孪生一江一河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展5G+AI等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支撑相关技术在智慧防汛、智慧供水、智慧排水和海洋观测等管理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BIM技术、装配式技术在水务海洋工程建设和运维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新技术在水务海洋行业的应用水平。锚定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开展供水行业碳排放核算及节水减碳控制技术研究,城市供排水系统全链条碳排放评估技术与碳减排对策研究,研发海洋固碳机制、增汇途径等海洋碳汇技术,服务“双碳”和绿色转型发展战略。
(六)实施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行动
高起点的标准编制是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紧跟行业发展变化,做好标准顶层设计,动态更新《上海市水务标准体系表》,重点加强水务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及维养标准体系研究和制订,增加标准有效供给,进一步规范行业建设和管理。围绕超大城市水系统治理、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推进上海市幸福河湖评价标准、高品质饮用水供给标准、雨水规划配套标准、潮位预报发布标准等水务海洋标准研究,加速发挥标准在水务海洋行业的支撑和示范作用。紧跟技术进步与应用实际,及时对标准进行复审、修订与升级。强化定额管理,及时根据技术标准科学制订修订水务定额。
(七)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高标准的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强大保障。持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局科技委在水务海洋科技创新中的技术把关作用,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切实发挥四大行业的科技主导作用,强化各级工程中心的载体作用,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校等水务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发挥自主创新作用,加快科技创新重大任务落地实施。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落地,积极落实上海市“科创25条”,探索开展“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深化。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推动成果转化路径机制在水务海洋行业中开展相关试点,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共建各类合作基地。
(八)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行动
高素质的人才是开展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的重要保证。依托重点科研项目培养选拔发展潜力大、成长性高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水务海洋青年科技英才、水务海洋青年拔尖人才,培育水务海洋工匠带头人,建成高水平创新团队,在水环境治理、防汛防台、供水保障、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发挥强有力技术保障,在解决水务海洋重大技术和难题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为水务海洋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创新突破做出贡献。实施高层次人才助推,全力支持水务海洋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水利领军人才、水利青年拔尖人才、东方英才计划领军项目、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评选,对入选人才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经费等配套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建引领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创新增效,着力把党建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把党建成果转化为推动水务海洋高质量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二)强化平台建设
服务和推动水务海洋行业国家工程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和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发展,进一步强化各级科创平台在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中的重要支撑作用。进一步规范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常管理,鼓励培育有条件的中心申报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按需培育新的科技平台。
(三)加大科技投入
做好科研项目顶层设计和策划,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市级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强化局财政科研专项投入的引导作用,落实局属单位部门预算项目的统筹兼顾,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自有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四)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局科技委作用,研判行业发展新方向,部署科技创新的重大专项任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落实,不定期召开科技创新工作推进会,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协调跨部门、跨地区的科研团队合作和成果共享。
附件
水务海洋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研发任务
按照水利行业、供水行业、排水行业、海洋行业和新技术应用5大方面,推进18个方向关键技术的攻关和120余项具体研发任务,支撑水务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水利行业
1.完善防洪潮安全保障技术
开展海塘隐患探测关键技术研究,保障海塘结构安全。围绕黄浦江河口建闸前期研究,重点开展河口闸立项决策、生态环境影响等研究,支撑重大工程建设。围绕黄浦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必要的水文水情、河势演变、区域防洪除涝影响等研究。开展一江一河防汛墙沿线桩基及基坑开挖工程施工对临近防汛墙安全影响分析,为防汛墙安全运行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围绕滩涂资源保护利用,开展滩涂治理评价及新技术研究,维护长江口杭州湾岸滩稳定并探索人工岛建设方案。围绕长江口河势演变,开展北支进口新江心沙快速形成机理等研究,提出北支生境保护和修复技术方案,推进横沙浅滩固沙保滩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完善区域除涝安全保障技术
围绕低洼圩区达标建设,开展典型郊区下垫面蓄滞能力调查分析、典型低洼圩区应对超标准暴雨蓄滞方案等研究,探索利用部分低洼圩区作为临时滞蓄雨水空间的可能性。围绕“两水平衡”,开展基于河网管网融合的区域韧性治水等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泵闸联合调度保障区域水环境质量和防汛安全。围绕沿江沿海口门的建设与运行,研究强潮河口出海闸闸下冲刷机理及防护修复技术,提出对策措施;以市管泵闸安全鉴定成果,科学制定各水闸泵站大修及除险加固计划,开展苏州河河口泵站前期技术研究;加快淀山湖堤防达标及水利片外围口门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创新技术研究。
3.提升河湖水环境治理技术
聚焦黄浦江、淀山湖等重要河湖治理,研究污染物通量、蓝藻监测与抑杀等河湖健康体检等技术,继续探索重点岸段堤防与生态景观融合关键技术。结合淀山湖堤防达标建设开展淀山湖生态修复试点研究、长三角示范区城市河湖滨水空间资源利用及保护开发研究。围绕河湖养护和健康评价,开展河湖健康智能感知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开展通航河道河岸带生态修复、机载高光谱、河道原位生态修复(ISRE)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围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针对典型区域开展上海郊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河湖水质提升等技术研究。围绕河道底泥处置,研究废弃泥浆制备回填材料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形成相关技术管理体系、技术导则、配套装备,服务城市废弃泥浆的大体量消纳。
二、供水行业
4.完善供水保障技术
围绕水资源配置,开展可用水资源量研究,摸清资源底数、优化资源配置。围绕原水工程,开展长江中下游极端枯水预报预警与应急供水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原水系统一网调度技术方案、多水源智能联合调度技术,提升原水系统韧性。开展重要水源河岸过滤、非国控指标控制、二氧化碳对自来水厂水质提升效能、供水管网水质提升及管段清洗等技术研究,提升原水供水水质。基于供水管网水力模拟等关键技术,搭建供水管网精准设计建设和智能运行技术平台,支撑供水行业智慧化转型。
5.研发高品质饮用水保障技术
研究修订上海《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支撑高品质饮用水供给。加强从水厂到龙头的水质保障,开展饮用水中微生物风险识别与控制、饮用水新污染物去除与防控等研究,为水厂升级改造和工艺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高品质饮用水智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服务重点区域建设。开展供水输配系统运行安全指数等研究,提升供水输配系统管理水平。推进供水管道结构性能测试与剩余寿命评估、供水管网感知元建设与运行维护研究,指导管道运维和更新改造。研发或引进二次供水补充消毒新技术,提升饮用水水质。
6.研发节水技术
开展供水行业碳排放核算及节水减碳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双碳”,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节水技术研究和用水定额应用研究,服务行业用水效率提升。
三、排水行业
7.完善雨水排水系统提标改造技术
围绕排水系统提标改造,推进已建自排地区排水能力提升关键技术、中心城区代表性排水系统防汛能力提升方案等研究,开展雨水调蓄与海绵城市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复合等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中心城区“绿、灰”设施建设用地难题,加快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8.提升污水及初雨调蓄设施建管技术
围绕泵站排水治理,持续研发泵站排水污染水陆协同精准控制关键技术,进一步开展排水系统水量来源解析、合流制系统分流改造、污染雨水末端调蓄原位净化、排水管网系统增效降碳、大口径污水管道输送更新及功能优化、污水处理设施检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适用于上海排水特点的泵站排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围绕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水量核算方法、合流制大型污水处理系统智慧化联控联调关键技术研究、控污调蓄池能力评估及运行调度研究,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和智慧化水平。围绕初期雨水调蓄工程,开展智能运行调度技术研究,服务调蓄池建设和运行。
9.研发及引进管道修复和维护技术
聚焦住宅小区雨污混接,开展住宅小区室外雨污水管道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等研究,为规范小区雨污水管理提供支撑。开展排水管网在线监测站点运维规范、排水模型在运行调度中的应用、污水管网运行状态分析及风险评估研究等研究,提升排水管网运行管理水平。
10.推广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
围绕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开展双碳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等研究。围绕污泥的绿色处理处置,开展污泥电厂掺烧标准、污泥高效干化与可持续循环利用等研究。
四、海洋行业
11.完善海洋灾害防御技术
围绕海洋灾害监测与预报,开展海洋要素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等研究,提高对重点保障目标精细化预报的服务能力。制定潮位预报发布标准,填补河口地区潮位预报技术及发布标准的空白。开展海洋雷达组网观测和数据融合技术、生态灾害遥感等技术应用研究,提升对海洋灾害的感知和管控能力。围绕海洋灾害评估与应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下本市典型海洋灾害影响趋势及应对、巨灾保险在海洋灾害防御中的应用等研究,提升对海洋灾害风险的评估和应对能力。开展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海塘生态达标技术等研究及示范,统筹融合安全、生态、交通、景观等需求。开展杭州湾等重点区域河势滩势分析并研究防冲对策,保障海塘结构安全。开展鱼礁牡蛎礁等透空礁体的安全性等研究,探索减灾及生态的双重功能。
12.提升海洋生态修复技术
聚焦生态预警监测,深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等研究,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前期研究和实施,开展滨海湿地碱蓬群落恢复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本市滨海湿地生态恢复和岸线生态功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典型滨海区域,开展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陆海复合生态功能。开展全海域海洋生态修复实施路径研究。
13.推进海域资源保护利用技术
围绕海洋碳汇资源保护利用,开展滨海盐沼湿地碳汇功能监测与评估、河口湿地碳汇功能提升技术等研究,加强固碳机制、增汇途径等海洋碳汇技术方法研究,探索蓝碳交易路径及政策体系构建,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围绕海洋空间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提出涉海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提高对涉海规划的支撑作用。开展海上风电工程对杭州湾水动力影响等研究,为海上风电项目后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在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监管中的应用研究,提升对海岸带资源环境的管理能力,并针对长序列监测数据开展数据挖掘研究,提升数据的应用和服务功能。
14.研发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技术
开展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中的应用、涉海从业人员测算方法等研究,探索研究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评估本市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开展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实施路径、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合作模式方法路径构建等研究,为我国推进海上互联互通及海洋领域务实合作提供上海方案。
五、新技术创新应用
15.创新应用数字孪生技术
加强数字孪生技术在重大水务工程建设、运维过程中的创新应用,开展防洪除涝模型平台集成及展示技术、BIM+GIS轻量化及精细化展示技术等相关研究,支撑数字孪生一江一河等重大项目建设。
16.创新应用BIM及数字化技术
推进水利工程构建库建设,加强BIM及数字化技术在水务海洋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服务行业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17.创新应用智能5G+AI技术
开展5G+AI等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加快推进相关技术在智慧防汛、智慧供水、智慧排水中的应用,加强北斗通信在海洋观测系统中的应用,推进智能新技术与水务海洋综合管理的深度融合。
18.创新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
推广装配式技术在河道挡墙、中小型水闸、栈桥等水工结构的应用,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和质量。
水务海洋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研发任务清单
行业及方向 |
序号 |
建议研发任务清单 |
建议实施时间 |
|
水利行业 |
防洪潮 安全 |
1 |
高精度地震波法在海塘隐患探测中的应用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4 |
2 |
黄浦江河口建闸立项决策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4 |
||
3 |
黄浦江河口建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4 |
||
4 |
黄浦江河口建闸闸址河段水文原型观测及水动力水文特性研究(水文总站) |
2024 |
||
5 |
黄浦江河口建闸对区域防洪除涝影响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6 |
黄浦江中上游超高水情分析及应对措施(太湖水文局信息中心) |
2022(结转) |
||
7 |
黄浦江上游河势演变分析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3 |
||
8 |
黄浦江上游四支流防洪能力提升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4 |
||
9 |
黄浦江中上游应对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3 |
||
10 |
蕰藻浜闸下段防洪能力达标方案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11 |
嘉宝北片(蕴藻浜以北)防洪调蓄能力研究与应用(水文总站) |
2023 |
||
12 |
桩基及基坑开挖工程施工对临近防汛墙安全影响分析(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3 |
||
13 |
上海滩涂治理评价及新技术应用研究(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心) |
2022(结转) |
||
14 |
新江心沙影响下的长江口北支生境修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华东师范大学,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15 |
横沙浅滩固沙保滩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区域除涝安全 |
16 |
上海典型低洼圩区应对超标准暴雨蓄滞方案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17 |
典型郊区下垫面蓄滞能力调查分析研究(水利处) |
2023 |
||
18 |
基于河网管网融合的区域韧性治水关键技术研究(碧波中心) |
2023 |
||
19 |
强潮河口出海闸闸下冲刷机理及防护修复技术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市科委项目) |
2021(结转) |
||
20 |
苏州河河口泵站关键技术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21 |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四新技术应用(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河湖水环境治理 |
22 |
黄浦江及重要省边界和沿江沿湾河流污染物通量研究(水文总站) |
2024 |
|
23 |
淀山湖蓝藻水华爆发主要因子识别及蓝藻监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青浦水文勘测队) |
2022(结转) |
||
24 |
淀山湖土著溶藻菌筛选及其对水华蓝藻抑杀作用研究(水利事务中心) |
2024 |
||
25 |
淀山湖底泥蓝藻分布特征及其复苏对水体蓝藻生物量的贡献(水利事务中心) |
2025 |
||
26 |
黄浦江中上游段堤防生态景观融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4 |
||
27 |
淀山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3 |
||
28 |
长三角示范区河湖滨水空间资源利用及保护开发技术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29 |
河湖健康态势智能感知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水利事务中心) |
2025 |
||
30 |
感潮地区通航河道河岸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4 |
||
31 |
机载高光谱技术在上海小流域区域水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元易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2022自筹(结转) |
||
32 |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ISRE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33 |
上海郊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河湖水质提升技术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3 |
||
34 |
城市废弃泥浆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市政院,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供水行业 |
供水保障 |
35 |
上海可用水资源量研究(水文总站) |
2023 |
36 |
长江中下游极端枯水预报预警与应急供水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3 |
||
37 |
上海水源河岸过滤技术方案研究(南方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38 |
二氧化碳对自来水厂水质提升效能与作用机制研究(浦东水务集团) |
2022自筹(结转) |
||
39 |
南水厂供水管网水质提升及管段清洗研究(浦东水务集团) |
2022自筹(结转) |
||
40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供水管网水力模拟关键技术(同济大学,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41 |
重要水源及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识别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42 |
全市原水系统一网调度技术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3 |
||
高品质 饮用水 |
43 |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44 |
上海饮用水中典型病原微生物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供水调度中心、南方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45 |
上海饮用水新污染物去除与防控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46 |
高品质饮用水智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供水事务中心) |
2023 |
||
47 |
上海市供水输配系统运行安全指数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48 |
城市供水管网感知元建设与运行维护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4 |
||
49 |
城市供水管网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4 |
||
50 |
上海市供水系统运行安全要素分析评估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5 |
||
51 |
供水管道结构性能测试与剩余寿命评估(南方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52 |
二次供水补充消毒技术应用研究(南方中心、供水调度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节水 |
53 |
用水定额在节水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供水事务中心) |
2024 |
|
54 |
供水系统效能评估体系研究(同济大学) |
2022(结转) |
||
55 |
供水行业碳排放核算及节水减碳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供水事务中心,市科委项目) |
2023 |
||
56 |
节水灌溉方式对固碳减排影响研究(水利事务中心) |
2023 |
||
57 |
给水厂生产尾水低碳利用水质保障技术研究(南方中心、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58 |
自来水厂生产废水无机膜处理与回用研究(浦东水务集团) |
2022自筹(结转) |
||
排水行业 |
雨水排水系统提标改造技术 |
59 |
已建自排地区排水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60 |
肇嘉浜排水系统防汛能力提升方案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61 |
雨水调蓄与海绵城市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复合关键技术研究(碧波中心) |
2023 |
||
62 |
泵站监控平台的故障诊断方法及处置研究(排水公司) |
2022自筹(结转) |
||
污水及 初雨调蓄设施建管技术 |
63 |
放江污染水陆协同精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市政院、排水事务中心,市科委项目) |
2021(结转) |
|
64 |
城市排水系统水量来源解析与提质增效对策研究(南方中心) |
2024 |
||
65 |
合流制系统分流改造实施路径研究(市政院、排水事务中心) |
2023 |
||
66 |
污染雨水末端调蓄原位净化关键技术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67 |
基于智慧化调控的排水管网系统增效降碳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碧波中心) |
2024 |
||
68 |
大口径污水管道输送更新及功能优化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69 |
污水处理设施检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城投水务) |
2025 |
||
70 |
典型雨水系统碳排放评估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71 |
城镇污水处理厂水量核算方法研究(排水事务中心) |
2023 |
||
72 |
合流制大型污水处理系统智慧化联控联调关键技术(排水事务中心,市科委项目) |
2020(结转) |
||
73 |
白龙港片区控污调蓄池能力评估及运行调度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74 |
城市供排水系统全链条碳排放评估与碳减排对策研究(南方中心) |
2022(结转) |
||
75 |
排水系统与提标控污调蓄池一体化智能运行调度关键技术研究(碧波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管道修复和维护 技术 |
76 |
上海市住宅小区室外雨污水管道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研究(排水事务中心、同济大学) |
2022自筹(结转) |
|
77 |
排水管网在线监测站点运维规范研究(排水事务中心) |
2024 |
||
78 |
排水模型在运行调度中的应用研究(排水事务中心) |
2024 |
||
79 |
污水管网区域运行状态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排水事务中心) |
2023 |
||
污水污泥资源化 利用技术 |
80 |
双碳背景下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水利事务中心) |
2024 |
|
81 |
污泥电厂掺烧标准研究(排水事务中心) |
2024 |
||
82 |
基于污泥高效干化与可持续循环利用研究(宏波) |
2022自筹(结转) |
||
海洋行业 |
灾害防御技术 |
83 |
潮位预报发布标准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5 |
84 |
海洋要素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3 |
||
85 |
海洋雷达组网观测和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5 |
||
86 |
生态灾害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3 |
||
87 |
风浪要素波周期和波高新型计算方法研究(海事大学) |
2023 |
||
88 |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典型海洋灾害影响趋势及应对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3 |
||
89 |
海洋灾害防御中巨灾保险的应用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4 |
||
90 |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海塘生态达标技术研究及示范(水利院) |
2022(结转) |
||
91 |
杭州湾北岸奉贤岸段冲刷研究(河海大学) |
2022(结转) |
||
92 |
人工滨海湿地鱼礁牡蛎礁等透空礁体的抗风浪安全性研究(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生态修复技术 |
93 |
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4 |
|
94 |
上海滨海湿地碱蓬群落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上海海洋大学) |
2022(结转) |
||
95 |
河口湿地碳汇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华东师范大学,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96 |
金山三岛潮间带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4 |
||
97 |
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华东师范大学,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98 |
全海域海洋生态修复实施路径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4 |
||
资源保护利用技术 |
99 |
上海市滨海盐沼湿地碳汇功能监测与评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
2022自筹(结转) |
|
100 |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上海海洋碳汇发展策略研究(水利院) |
2022(结转) |
||
101 |
基于上海地区滨海生态修复项目的蓝碳交易路径分析(海洋事务中心) |
2023 |
||
102 |
上海市涉海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103 |
海上风电工程对杭州湾水动力影响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104 |
上海海岸带遥感综合应用研究(河口测绘工程中心) |
2024 |
||
105 |
无人机在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监管中的应用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3 |
||
106 |
上海市入江入海水文监测分析能力提升技术研究(水文总站) |
2023 |
||
经济运行监测评估技术 |
107 |
海洋长序列监测数据挖掘关键技术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5 |
|
108 |
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海洋经济统计调查中的应用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4 |
||
109 |
涉海从业人员测算方法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4 |
||
110 |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海洋事务中心) |
2024 |
||
111 |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上海实施路径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4 |
||
112 |
中欧蓝色伙伴关系合作模式方法路径构建(海洋事务中心) |
2024 |
||
113 |
“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框架体系构建及评估(海洋事务中心) |
2025 |
||
新技术应用 |
数字孪生技术 |
114 |
数字孪生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应用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3 |
115 |
防洪除涝模型平台集成及展示技术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5 |
||
116 |
BIM+GIS轻量化及精细化展示管理技术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4 |
||
BIM及 数字化 技术 |
117 |
水利工程构件库建设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118 |
水务工程全生命周期BIM计量、计价等造价体系研究(上勘院) |
2022自筹(结转) |
||
119 |
上海市水务工程BIM技术服务费用计价依据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5G+AI 技术 |
120 |
基于BIM数字孪生的智慧防汛平台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4 |
|
121 |
北斗3号短报文通信在上海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3 |
||
装配式 建造技术 |
122 |
推广装配式技术在不同水务工程中的应用(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3 |
注:建议研发任务清单括号中为项目需求提出单位
水务海洋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2023年重点研发任务清单
行业及方向 |
序号 |
建议研发任务清单 |
建议实施时间 |
|
水利行业 |
防洪潮 安全 |
1 |
黄浦江河口建闸对区域防洪除涝影响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2 |
黄浦江中上游超高水情分析及应对措施(太湖水文局信息中心) |
2022(结转) |
||
3 |
黄浦江上游河势演变分析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3 |
||
4 |
黄浦江中上游应对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3 |
||
5 |
蕰藻浜闸下段防洪能力达标方案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6 |
嘉宝北片(蕴藻浜以北)防洪调蓄能力研究与应用(水文总站) |
2023 |
||
7 |
桩基及基坑开挖工程施工对临近防汛墙安全影响分析(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3 |
||
8 |
上海滩涂治理评价及新技术应用研究(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心) |
2022(结转) |
||
9 |
新江心沙影响下的长江口北支生境修复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华东师范大学,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10 |
横沙浅滩固沙保滩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区域除涝安全 |
11 |
上海典型低洼圩区应对超标准暴雨蓄滞方案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12 |
典型郊区下垫面蓄滞能力调查分析研究(局水利处) |
2023 |
||
13 |
基于河网管网融合的区域韧性治水关键技术研究(碧波中心) |
2023 |
||
14 |
强潮河口出海闸闸下冲刷机理及防护修复技术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市科委项目) |
2021(结转) |
||
15 |
苏州河河口泵站关键技术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16 |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四新技术应用(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河湖 水环境 治理 |
17 |
淀山湖蓝藻水华爆发主要因子识别及蓝藻监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青浦水文勘测队) |
2022(结转) |
|
18 |
淀山湖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堤防建设运行中心) |
2023 |
||
19 |
长三角示范区河湖滨水空间资源利用及保护开发技术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20 |
机载高光谱技术在上海小流域区域水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元易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
2022自筹(结转) |
||
21 |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ISRE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22 |
上海郊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河湖水质提升技术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3 |
||
23 |
城市废弃泥浆低碳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市政院,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供水行业 |
供水保障 |
24 |
上海可用水资源量研究(水文总站) |
2023 |
25 |
长江中下游极端枯水预报预警与应急供水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3 |
||
26 |
上海水源河岸过滤技术方案研究(南方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27 |
二氧化碳对自来水厂水质提升效能与作用机制研究(浦东水务集团) |
2022自筹(结转) |
||
28 |
南水厂供水管网水质提升及管段清洗研究(浦东水务集团) |
2022自筹(结转) |
||
29 |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供水管网水力模拟关键技术(同济大学,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30 |
重要水源及饮用水中新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识别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31 |
全市原水系统一网调度技术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3 |
||
高品质 饮用水 |
32 |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33 |
上海饮用水中典型病原微生物风险识别与控制研究(供水调度中心、南方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34 |
上海饮用水新污染物去除与防控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35 |
高品质饮用水智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供水事务中心) |
2023 |
||
36 |
上海市供水输配系统运行安全指数研究(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37 |
供水管道结构性能测试与剩余寿命评估(南方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38 |
二次供水补充消毒技术应用研究(南方中心、供水调度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节水 |
39 |
供水系统效能评估体系研究(同济大学) |
2022(结转) |
|
40 |
供水行业碳排放核算及节水减碳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供水事务中心,市科委项目) |
2023 |
||
41 |
节水灌溉方式对固碳减排影响研究(水利事务中心) |
2023 |
||
42 |
给水厂生产尾水低碳利用水质保障技术研究(南方中心、供水调度中心) |
2023 |
||
43 |
自来水厂生产废水无机膜处理与回用研究(浦东水务集团) |
2022自筹(结转) |
||
排水行业 |
雨水排水系统提标改造技术 |
44 |
已建自排地区排水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45 |
肇嘉浜排水系统防汛能力提升方案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46 |
雨水调蓄与海绵城市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复合关键技术研究(碧波中心) |
2023 |
||
47 |
泵站监控平台的故障诊断方法及处置研究(排水公司) |
2022自筹(结转) |
||
污水及 初雨调蓄设施建管技术 |
48 |
放江污染水陆协同精准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市政院、排水事务中心,市科委项目) |
2021(结转) |
|
49 |
合流制系统分流改造实施路径研究(市政院、排水事务中心) |
2023 |
||
50 |
污染雨水末端调蓄原位净化关键技术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51 |
大口径污水管道输送更新及功能优化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52 |
典型雨水系统碳排放评估及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53 |
城镇污水处理厂水量核算方法研究(排水事务中心) |
2023 |
||
54 |
合流制大型污水处理系统智慧化联控联调关键技术(排水事务中心,市科委项目) |
2020(结转) |
||
55 |
白龙港片区控污调蓄池能力评估及运行调度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56 |
城市供排水系统全链条碳排放评估与碳减排对策研究(南方中心) |
2022(结转) |
||
57 |
排水系统与提标控污调蓄池一体化智能运行调度关键技术研究(碧波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管道修复和维护 技术 |
58 |
上海市住宅小区室外雨污水管道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研究(排水事务中心、同济大学) |
2022自筹(结转) |
|
59 |
污水管网区域运行状态分析及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排水事务中心) |
2023 |
||
污水污泥资源化 利用技术 |
60 |
基于污泥高效干化与可持续循环利用研究(宏波) |
2022自筹(结转) |
|
海洋行业 |
灾害防御技术 |
61 |
海洋要素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3 |
62 |
生态灾害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3 |
||
63 |
风浪要素波周期和波高新型计算方法研究(海事大学) |
2023 |
||
64 |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典型海洋灾害影响趋势及应对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3 |
||
65 |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海塘生态达标技术研究及示范(水利院) |
2022(结转) |
||
66 |
杭州湾北岸奉贤岸段冲刷研究(河海大学) |
2022(结转) |
||
67 |
人工滨海湿地鱼礁牡蛎礁等透空礁体的抗风浪安全性研究(河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生态修复技术 |
68 |
上海滨海湿地碱蓬群落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上海海洋大学) |
2022(结转) |
|
69 |
河口湿地碳汇功能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华东师范大学,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70 |
陆海联动生态廊道构建及生境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华东师范大学,市科委项目) |
2022(结转) |
||
资源保护利用技术 |
71 |
上海市滨海盐沼湿地碳汇功能监测与评估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
2022自筹(结转) |
|
72 |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上海海洋碳汇发展策略研究(水利院) |
2022(结转) |
||
73 |
基于上海地区滨海生态修复项目的蓝碳交易路径分析(海洋事务中心) |
2023 |
||
74 |
上海市涉海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75 |
海上风电工程对杭州湾水动力影响研究(水务规划院) |
2022自筹(结转) |
||
76 |
无人机在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监管中的应用研究(海洋事务中心) |
2023 |
||
77 |
上海市入江入海水文监测分析能力提升技术研究(水文总站) |
2023 |
||
新技术应用 |
数字孪生技术 |
78 |
数字孪生生态清洁小流域中的应用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3 |
BIM及数字化技术 |
79 |
水利工程构件库建设研究(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2自筹(结转) |
|
80 |
水务工程全生命周期BIM计量、计价等造价体系研究(上勘院) |
2022自筹(结转) |
||
81 |
上海市水务工程BIM技术服务费用计价依据研究(市政院) |
2022自筹(结转) |
||
5G+AI 技术 |
82 |
北斗3号短报文通信在上海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海洋测报中心) |
2023 |
|
装配式 建造技术 |
83 |
推广装配式技术在不同水务工程中的应用(防汛减灾工程中心) |
2023 |
注:建议研发任务清单括号中为项目需求提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