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对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047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2-07-19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沪水务建提复〔2022〕20号

 

 

白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应对突发极端天气提升城市管理能力的建议”收悉。经会市应急局、市气象局和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防汛工作的主要措施

上海位于长江和太湖流域下游,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北依长江口,处于天气系统过渡带、中纬度过渡带和海陆过渡带,受冷暖空气的交替作用十分明显,本市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热岛效应、地面沉降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使得因极端天气引发的灾害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突发的态势。多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防汛部门强化“五个体系”建设的同时,紧紧依靠以“四道防线”为重点的防汛工程体系,坚决贯彻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各类防汛责任制;强化“军民联手、区域联动,增强防汛抢险、灾后救助整体合力”的抢险举措,取得了“大汛小灾、平汛少灾、小汛无灾”的良好成绩,有效地保障城市安全正常运转。

一、强化防汛工程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市已建成以千里海塘、千里江堤、区域除涝、城镇排水为骨干的“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千里海塘。上海市现有主海塘498公里,其中公用岸段长度245公里,专用岸段长度253公里。丁坝352道,总长40余公里;顺坝153条,总长190余公里。防御标准为100-200年一遇潮位加10-12级风不等。第二道防线是千里江堤。黄浦江防汛墙全长近470余公里,其中中下游段全长278公里,可防御千年一遇潮位;上游干流及其支流段196公里,按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黄浦江两岸已形成从吴淞口到江浙地界的封闭防线。第三道防线是区域除涝工程。按照全市水利规划,市郊分为14个水利片分片综合治理,建设圩区304个。全市共有水闸设施2902座,其中圩区水闸设施2212座,平均除涝标准达到15年一遇。第四道防线是城镇排水系统。全市规划雨水排水系统402个,排水能力6380立方米/秒,服务面积945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359个,排水能力4378立方米/秒,服务面积816平方公里,分别占规划数的89%、69%和86%。二、强化组织指挥体系建设。依据国家和本市有关防汛法规,市和区两级政府均建立防汛指挥部,市、区各有关部门也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防汛指挥体系。三、强化预案预警体系建设。按照全市应急管理的规范要求,防汛防台实行四色预警、四级响应机制。市、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的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对指挥调度、信息发布、避险引导、人员撤离、应急抢险、物资调配、医疗救护等都设定了应急状态下的操作方案。四、强化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建成了全市防汛指挥信息系统,集成了气象、水文、海洋、海事等信息,实现了水情、雨情、灾情的实时采集和传输,防汛设施和抢险物资的数字化管理,以及多部门的远程会商和预警信息的即时群发。五、强化抢险救援体系建设。落实了市级、区级和专业三种方式的抢险物资储备;组建了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专业抢险队伍,建工集团、城建集团的机动抢险队伍,以及驻沪部队、武警、消防和公安干警的突击抢险队伍组成。

二、极端天气防范的工作措施

去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发生后,根据市委领导指示要求,水务、应急等部门就进一步加强本市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防御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按照不断提高上海应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力、适应力和恢复力的要求,当前重点加强了以下工作。

(一)水务部门

1、进一步完善防汛专项预案。重点完善城市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超标准洪涝防御专项预案,编制易积水小区防汛应急预案,制定极端天气下六停(停工、停业、停课、停市、停运、停航)措施细则,优化人员避险转移预案,补充制定地下空间利用涉及高风险场所的人员转移方案。同时今年将修订完善《上海市防汛防台专项应急预案》、《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研究制定《水旱灾害应急预案》,风、暴、潮、洪“四碰头”应急预案以及黄浦江堤防防汛应急预案,落实抢险队伍和物资等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应急演练,确保今年度汛安全。

2、进一步强化防汛隐患排查整改。摸清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网络等城市生命线设施及医院、学校、养老院等风险点,评估各风险点应对超标准暴雨洪涝灾害的防御能力,制订完善防范措施,确保极端天气下正常运行。同时广泛开展各层次的防汛风险隐患排查,特别是按照《上海市易积水居民小区防汛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开展小区积水隐患整治,形成全市防汛安全隐患“一区一图”、防汛“四道防线”隐患图、黄浦江防洪布防图、积水小区治理图,落实工程性措施,以及抢险队伍和物资等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应急演练,确保防汛安全。

3、进一步加强预警预报研判工作。进一步完善提高“一网统管”平台,强化预测预判,建立重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研判评估制度,提升管防能力,实施更精准的防汛泵闸调度,实现河网水位预降和管道预抽空,提升调蓄能力。加强动态联合会商、气象灾害信息岗位直通机制,探索精细化动态气象风险预警机制、精准研判风险,周密部署防范。

4、进一步提升防汛应急处置能力。完善街镇、村居抢险救援队伍体系,推广金山“五组工作法”,防范易积水小区的溺水、触电和维稳风险。设置更加明晰的应急逃生通道等标识标牌,加强宣传、救援演练。完善电力、排水等专业抢险队伍和消防等综合抢险救援队伍。推进防汛物资储备现代化,优化布局,实现区域间协作资源共享互为备用。在薄弱环节和重要部位提前预置抢险力量,确保快速处置各类突发险情和灾情。

5、进一步加强防汛应急知识普及宣传。加强防汛减灾知识教育和防汛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进一步做实防汛防台信息“五上十进”工作(即上电视、上广播、上报纸、上网络、上手机,进街道、进小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工地、进码头、进机场、进车站、进企业、进家庭),充分发挥公共显示屏、电视、广播等宣传阵地作用,把预警动态信息、避险自救技能等防汛防台知识及时向社会进行普及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防汛、支持防汛、参与防汛的良好氛围。

(二)应急部门

一是完善应急法律制度。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后,把全面建设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体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应急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着力构建“1+4”(应急管理法+安全生产法、自然灾害防治法、消防法、应急救援组织法)法律体系骨干框架。其中消防法、安全生产法已分别于2019年、2021年修改出台,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防治法的制修订工作也在抓紧推进落实;本市层面,市应急局紧跟上位法的修改,先后完成了《上海市消防条例》《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的修订工作,起草并提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关于本市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下一步,市应急局将密切关注相关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修改进程,适时启动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制修订工作。

二是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市应急局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应急处置工作,统筹完善全市应急预案设计落地和结构化,组织风险隐患评估和应急资源能力调查,聚焦薄弱环节和实战需求,编制印发《上海市应对雨雪冰冻灾害专项应急预案》《上海市应对大雾天气应急响应规范》等专项应急预案。下一步,将积极会同水务、住建、交通等部门指导相关单位建立完善极端天气城市管理等方面应急方案,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升本市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水平。

三是加强应急科普宣传。举办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周启动活动和第32个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通过“两微一端”宣教、播放公益宣传片、发送公益短信、分发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科普读物近100万份,发送防灾减灾公益短信近3500万余条,设点宣传800余场次,近35万人接受了600余场次的各类防灾减灾培训、讲座和知识竞赛,推进防灾减灾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下一步,市应急局将积极结合市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创建,以示范引领夯实基层减灾基础,实施政府实事项目市民防灾减灾知识技能提升行动,进一步形成“民力无限、群力汇聚、应力提升、力同心”的社会氛围。

感谢您对本市防汛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水务局

2022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