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决策全流程

信息明细属性

决策草案、草案说明

 

《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决策草案及编制说明




决策背景

上海市现有的海洋观测网建设和管理体系由于没有中长期规划的支撑,存在立体化不足、精准化不足、系统化不足、智能化不足,以及保障性不足五个方面的问题,对标国内外先进海洋城市和本市战略目标定位,存在较大的差距。




公众意见建议收集和采纳情况

根据《上海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上海市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工作规则》《上海市水务局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市海洋局组织开展了《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公众参与活动,全面、客观归纳整理各方面意见,并进行认真研究论证,充分听取采纳合理意见,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履行公众参与程序总体情况

2022年9月28日—11月4日,《规划》征求了上海市海洋局向自然资源部东海局、长江口航道管理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海事局、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上海浦海测绘有限公司、上海祥阳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泽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科泽智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水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优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国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鹏越惊虹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27家单位和部门的意见。

二、意见征集与采纳情况

共收到反馈意见59条,其中采纳意见42条,部分采纳意见13条,未采纳意见4条。具体意见采纳及修改情况见附表。


序号

单位/部门

意见和建议

采纳情况

修改内容

1

自然资源部

东海局预警监测处

无意见。

/

/

2

自然资源部

东海预报减灾中心

无意见。

/

/

3

长江口航道管理局

1.2.6,P11 :建议在“(3)其他海洋观测站点”中补充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建设的长江口水文泥沙波浪自动监测系统站点情况。(详见附件一)

已采纳

已补充至规划调研。

4

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1)1.2.6发展现状:建议增加水文长江口局所属站点。

已采纳

已补充至规划调研。

(2)3统筹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建议站网采取综合观测,避免重复建设。

已采纳

站网设计目标之一即是建设“一站多能”海洋观测站点,实现综合观测,避免重复建设。规划指标里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一站多能”海洋观测站点占比大于70%。

(3)5.3数据管理共享创新应用:建议“一站多能”,信息共享。

部分采纳

数据共享需遵照国家数据分类分级相关工作要求执行,本海洋观测网规划将在规定范围内尽可能最大化地实现信息共享,规划文本增加“按照国家数据分类分级工作要求,规范和加强海洋数据信息共享”。

5

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1)P12:表1-4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洋浮标站点信息表,图1-7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洋浮标站点分布图中,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还设有吴淞、绿华台站,建议增加。

1、“吴淞”台站,位于吴淞口,经度121.51,纬度31.39。观测要素为潮位。

2、“绿华”台站,位于绿华山,经度122.61,纬度30.82。观测要素为潮位。

已采纳

已补充至规划调研。

(2)建议调整部分中远期规划中的海洋浮标站到近期规划中建设。

未采纳

在《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中,到2025年将新增建设8-10套浮标,本规划中优先安排骨架节点建设,保障功能需求,已在海洋“十四五”规划建设目标的基础上额外增加新建和升级改造6座海上平台建设任务,考虑到重要程度以及时间短、任务重等因素,未采纳将中远期规划中的浮标建设任务调整到近期规划“十四五”中。

6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1)P4:图1-1建议替换。

已采纳

已替换图1-1。

(2)1.2.6发展现状:图1-5、1-6、1-7、1-8、1-9、1-10、1-11中海域管理范围线崇明北侧陆域部分有误,另外底图和图例建议删除各类用海功能区。

已采纳

已修改图1-4至1-12。

(3)P22:建议增加“岸-海-空-天”名词解释。

已采纳

2.2.1小节,在脚注中增加了“岸-海-空-天”的名词解释。

(4)P54及附图:上海市海洋观测网中长期规划站点分阶段实施图以及附图1-附图8中海域管理范围线崇明北侧陆域部分有误,另外底图和图例建议删除各类用海功能区。

已采纳

已修改附件1 分阶段实施图、附图1至附图8。

7

上海海事局

(1)4.3.2:“长江口深水航道主要包括长江深水航道、洋山深水航道、纵向上贯通南北的长江口外航路通道”表述不准确,建议根据《上海海事局关于辖区沿海主要公共航路的通告》(第8号)修改调整。

已采纳

4.3.2 相关表述修改为“本市海域深水航道主要包括长江口深水航道、洋山港主航道、纵向上贯通南北的航路。”

(2)增加或加密北港水道、北支水道观测站点规划建设,提升水道观测能力,保障水上交通安全。

已采纳

在规划整体布局中已设计在北港水道和北支水道新增若干浮标、海洋站、海上平台,用于承担防灾减灾、生态系统监测和水源地安全观测保障。考虑到北港水道、北支水道有较高海上交通安全保障需求,将横沙岛、北港北汊、青草沙北3套浮标、崇明北海洋站1座、北支口门海上平台1座列入海上综合交通安全布局中。

(3)做好观测浮标、水上观测平台及海缆路由规划选址对通航安全影响的分析和研究,采取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已采纳

本海洋观测网规划旨在引领本市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是纲领性文件。本规划中附图展示的规划设计各类型海洋站点,在未来建设实施前,会另行做细化的建设实施方案论证,并充分考虑海洋观测设施对通航安全的影响,动态调整具体站点位置,保障通航安全。

8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1)视台站基础条件,结合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设,增加颗粒物/臭氧雷达、海气交换通量等海-气界面综合观测能力。

已采纳

 4.5.1小节“探索建设集海洋仪器装备研发试验。。。于一体的本市海上综合试验场”之后,增加了“适当拓展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海-气界面观测能力,为本市海洋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P9-10:“与市生态环境局共建3套环保浮标.....”,及表1-2上海市基本海洋观测站点信息表序号8-10的三个环保浮标均为2016年购置的设备,使用年限已较长,故存在浮标整体报废可能。因本规划为2022年至2035年,因此建议考虑设备更新的可行性。

已采纳

本规划已考虑到该3套环保浮标年限较长,存在整体报废的可能,并未规划设计对它们进行设备升级改造。

(3)4.2.3:“新建海洋碳通量观测塔7座,监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掌握碳源、碳汇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建议修改为“新建海洋碳通量观测塔7座,同步匹配海表pCO2分压、大气CO2浓度、大气CH4浓度和大气O3、PM2.5、CO、NO2等涉及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因子监测仪器,以及气象要素观测设备,为掌握上海市近海海洋碳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和估算近海海洋碳汇能力提供海上监测数据的保障,并同时支撑上海市近海海域大气CO2与大气污染物传输规律的研究。”

已采纳

4.2.3小节新增“适当增设海-气CO2通量监测系统,掌握盐沼CO2、CH4源汇变化规律及近海CO2源汇变化特点,选择性搭载大气O3、PM2.5、CO、NOx等涉及人为排放的污染因子监测仪器,以及气象要素观测设备,为掌握上海市近海海洋碳通量时空变化特征、估算近海海洋碳汇能力提供海上监测数据的保障,挖掘蓝碳增汇潜力,同时支撑上海市近海海域大气CO2与大气污染物传输规律的研究,为保护和修复海岸带湿地、发展“蓝碳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4)4.5.2:“在与全国海洋观测网衔接的近岸海域,包括北支口外、花鸟山北、长江口外海海域,新建海上平台2座、3m浮标1套,布设海床基3套”建议增加“投放漂移式远洋海气同步观测设备”。

部分采纳

考虑到漂移式观测设备不好入固定资产,且投放后管理风险较高,暂不将漂移式观测设备列入重点建设任务。本规划在5.1新技术新装备创新应用中已提到对漂流式浮标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探索。

9

上海市气象局

无意见。



11

上海市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无意见。



12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1)1.3.2(20页):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南槽航道、洋山港进出港航道等重点航行区域的精细化、实时化的潮位信息、流速流向信息的服务能力不足。

已采纳

1.3.2(4)修改为“针对长江深水航道、南槽航道、洋山港进出港航道等重点航行区域的精细化、实时化的潮位信息、流速流向信息的服务能力不足,以及针对口外锚地和纵向上南北航运通道的海洋观测保障较少;”

(2)4.3.2(37-38页):随着小洋山江海联运功能的开发,长江口南槽航道至小洋山之间建议增加一座综合海洋观测平台,将牛皮礁、南槽东、小洋山之间的潮位、流速、流向等信息串联起来。为江海联运船舶航行提供精细化的实时水文信息服务。

已采纳

规划升级改造南汇嘴和北支口门海上平台2座,实现“一站多能”功效。在4.3.2小节提出“为江海联运船舶航行、深水航道航路安全提供精细化的实时海洋信息服务。”

(3)附件2(55页):随着社会发展,信息化系统的开发成本及物价会发生变化,预算费用宜考虑其适用性,建议明确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功能。

已采纳

以明确软件系统核心功能的方式,对其进行打包匡算总体功能费用,详见附件2 软件核心功能。

13

上海交通大学

(1)1.1.2/P1:缺“中期”(两字)规划水平年2035年。

未采纳

因规划的目标年份为2035年,故规划水平年为2035年,不存在中期规划水平年说法。

(2)2.2.2/P23:2025近期,缺少具体的指标;2050年规划目标太宽泛,需增加适当的具体指标。

部分采纳

2.3节明确给出到2025年、2035年的具体指标。因2050年为远期展望,只规划设计总体目标,未做细化指标设计。

(3)2.2.3/P24:规划指标中有观测设备数量的指标,更需要满足需求的观测能力的指标。

已采纳

2.3节增加到2025年规划指标,包含数量指标和能力指标。

(4)4.1.2(4)/P34:“实时监控海底管线周边海洋环境(海底溢油、海底侵蚀等),及时评估海底管道安全风险”一一前段部分建设任务能实现内容的评估目标?建设任务与目标不相符。

已采纳

4.1.2小节(4)修改为“强化海洋水文、海浪、气象和石油类化学要素监测”,用于实时监控海底管线周边海洋环境,评估海底管道溢油等带来的海洋环境风险。无人机遥感观测可实现对海底管线岸基登陆点附近沿岸地形地貌的定期监测,用于评估岸滩侵蚀对海底管线造成的潜在风险。

(5)第5章/P42-P45:没有实质性的规划内容?宽泛的宏观目标,缺乏可操作性。

部分采纳

第5章以创新应用为主,旨在提升海洋观测网软实力,存在许多创新性、探索性和开拓性试验。故以宏观目标呈现,尚未做详细建设性论述。且本规划定位为指导本市海洋观测网建设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第5章具体建设内容可依据宏观目标愿景进行探索性建设,依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动态调整。

14

华东师范大学

无意见。



15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1)2.2.2阶段目标:进一步细化,与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紧密结合。

已采纳

在2.3节明确给出《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相协调的,到2025年、2035年的具体指标,作为阶段目标的具体细化。

(2)2.3规划指标:要有与阶段目标匹配的阶段指标,尤其是要补充2025年前的规划指标,表格有,但文字没有相应的内容。

已采纳

在2.3节明确给出《上海市海洋“十四五”规划》相协调的,到2025年、2035年的具体指标。

(3)第3章:构建智能的海洋观测网不能只有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同等或更加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智能化、可视化、业务化等功能,并注意与第5章的衔接。

已采纳

本规划第3章以阐述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为主,旨在提升海洋观测网硬实力。第5章以创新应用为主,旨在提升海洋观测网软实力,推进智慧化应用。在第3章首段增加“各观测平台经由有线、无线通信网络连接,形成面向上海及邻近海域的立体数据采集信息网络,实现在线监控、实时管控”,用于补充描述海洋立体观测网构成。”

(4)第6章:要与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紧密结合,包括具有自主产权的软硬件,运维与大数据管理等。

已采纳

第6章以阐述保障措施为主,包含组织保障、经费保障、规章制度、人才队伍、科技支撑等方面。第5章阐述海洋观测网软实力建设,其中包含了软件功能、观测网运维和大数据管理方面的建设目标。

(5)附件2:软件系统要考虑维护和升级等的相关费用,配套实验室及基地建设经费预算缺少前期的建设方案论述和具体的预算明细。

部分采纳

以明确软件系统核心功能的方式,对其进行打包匡算总体功能费用,详见附件2 软件功能建设。本海洋观测网规划定位为指导本市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是纲领性文件,本规划设计的各类型海洋站点、配套实验室及基地建设等,在未来建设实施前另行做细化的建设实施方案论证和经费预算,本规划仅进行匡算,不进行详论。

16

同济大学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办公室

(1)注意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规划的差异,避免指标过细。

该规划如果是要面向社会公开的话,建议查看广东省、深圳、青岛等沿海省市的海洋规划,避免过细后期需要频繁变更或者难以完成。

已采纳

规划当前版本为较为详细的征求意见稿,待修改完善、审核通过后,会对规划做进一步的简化,并向市政府报批,再次审核通过后才会向社会公开发布,公开发布的版本中不会出现过细的指标。

(2)3m浮标:作为中长期规划,建议去除3m定义,表述为浮标即可,便于后期灵活机动变更。3m浮标在实际应用中会面临搭载传感器有限、船舶碰撞、稳定性不够高等问题,从东海实际应用来看,10m浮标可搭载视频监控、天通等卫星终端并实现实时传输,未来应用空间更为广阔。

已采纳

因长江口内只具备3m浮标的建设条件,故规划中长江口内浮标建设仍以“3m浮标”出现在文本中。长江口外海洋环境较为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以“浮标”进行表述,便于后期灵活机动变更。

(3)海上平台与碳通量塔:海上平台投资大,规划中功能定位过于简单。海上平台也是可以承担碳通量监测任务的。

部分采纳

本规划中提及的碳通量监测以沿岸滩涂湿地碳通量监测为主,实现对本市典型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考虑到未来碳循环研究可能会将观测范围扩展至近海海洋,可适当、适时增加海基观测网中站点的碳通量监测设备,包括海上平台。

(4)加强与现有设施的共建共享:同济大学正在牵头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简称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从临港向外海延伸。在规划中应充分体现二者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已采纳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海域在上海所辖海域之外,本规划规划范围为上海所辖海域,二者不存在重复建设。本规划中设计在上海领海基线附近海域建设海上设施,用于与全国海洋观测网和东海海底观测网做观测空间上的衔接,提升站网之间的空间融合互补能力,同时尝试建设本市所辖海域以东的远海海洋观测能力,详见 4.5.2小节。数据共享需遵照国家数据分类分级相关工作要求执行,本海洋观测网规划将在规定范围内尽可能最大化的实现信息共享,详见 5.3.2小节。

(5)规划站点的科学合理性和运维的现实性:规划中观测站点布置密,愿望是好的,但是建设和运维所需要的资金也是庞大的。建议在站点布局的时候充分考虑观测站点建设的科学性,以及运行维护的合理性,有限目标开展建设,避免后期出现运维困难。

已采纳

本规划的编制原则即包含“需求导向,政府主导;科学设计,合理布局”。规划设计时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充分总结提炼出5个方面的重大功能需求,针对功能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在进行经费匡算时,充分考虑了站点建设后的运维成本,对每个站点的建设时间、运维年限、运维费用做了尽可能详细的估算,使站点建成后能顺利运维至2035年。

(6)海上综合试验场:在规划图中未看到海上综合试验场的标注,上海海域内水深较浅,是否有条件建设海上综合试验场?建议依托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东海开展建设。

部分采纳

本规划设计探索建设本市浅海海上综合试验场,充分利用长江口海域高悬沙、潮流强等特征,为海洋仪器装备研发、高新技术试验、海洋能开发等提供支撑,助力本市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因另有海上综合试验场相关工作在推进中,本规划不详细体现。

(7)上海在长三角的龙头地位: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上海的龙头地位如何体现?

已采纳

本规划定位为指导本市建设和管理地方级的基本海洋观测站网,是本市的业务化海洋观测网,同时尽可能的兼顾其他涉海部门和沿海区的需求。本规划的阶段目标,至2035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海洋立体智能观测体系,海洋观测能力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海洋观测保障。

17

上海海洋大学

(1)加强与各业务部门、高校、研究所观测系统的协调,资料共享等相关内容。

已采纳

数据共享需遵照国家数据分类分级相关工作要求执行,本海洋观测网规划将在规定范围内尽可能最大化的实现信息共享,详见5.3.2小节。

(2)4.1.1:近岸灾害是由近岸动力过程引起的,但近岸动力过程受外海影响显著,因此不应该只是加强近岸观测。建议把近岸去掉,补充离岸观测。

部分采纳

本规划范围为上海市所辖海域,水深较浅,海域面积较小,不存在近海、远海、外海、深海等说法,故以沿岸和近岸相对区分离岸的近和远,见2.2.2 脚注2.本规划已增加研究范围,适当扩展至上海所辖海域之外,具体站点规划设计详见附图1。

(3)4.2:为了减少重复建设,生态环境要素应一起观测,建议生态改成生态环境,具体内容中观测要素里加上环境要素。

部分采纳

本规划定位为指导本市建设和管理地方级的基本海洋观测站网,是本市的业务化海洋观测网,同时尽可能的兼顾其他涉海部门和沿海区的需求。且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的通知,4.2 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布局即是响应该通知的工作体现。

(4)4.2:增加子条目,加强长江口沿河盐度入侵观测。

已采纳

盐度入侵观测保障的是水源地,该子条目放置于4.4.1 加强水源地安全观测保障,不在4.2 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布局中重复。

(5)49页(4):小型浮标改成3米浮标。

已采纳

附件1 一(4)已将“小型浮标”改为“3m浮标”

(6)50页:表格中小型浮标改成3米浮标。

已采纳

附件1 表格“‘十四五’时期上海市海洋观测网建设重点任务(2021-2025年)”序号6内容已将“小型浮标”改为3m浮标。

18

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

无意见。



19

上海浦海测绘有限公司

(1)P32 4.1:海洋防灾减灾观测中,是否考虑海洋地震的观测和预警,对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灾害在引发海啸之前有所预警,并对其它可能产生的灾害有相关的监测和应急预案。

部分采纳

海洋地震观测已超出本规划海洋监测范畴,但对海底地震、滑坡等灾害引发的海啸,本规划已纳入监测范围,并根据灾种进行防灾减灾布局,详见4.1。

(2)P32 4.1.1:是否考虑加强近岸水下地形监测,分析海域地形演变趋势,排查险情岸段,预警崩岸。

已采纳

近岸地形监测已在4.2.4考虑,针对本市滩涂资源进行监测,水下地形监测将以专项海洋调查为主。

20

上海祥阳水利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1)3.3/P30:3.3节可以补充关于水下地形监测的手段(如常规水下测深仪测量方式)。

部分采纳

第3章以阐述构建岸-海-空-天4个维度的观测平台为主,水下测深仪等为观测设备,在具体建设时会适当考虑搭载设备种类。

(2)2.3/P24:规划指标里可以增加高程基准面传递系统,使得成果在高程上可以统一。

已采纳

规划指标以定量描述设施数量及功能绩效为主,高程基准面传递系统等功能性建设,涵盖在第5章中,以创新应用为主。

(3)3.3.2/P30:建议在无人机平台.上搭载激光雷达,可以同时采集高程信息。

部分采纳

第3章以阐述构建岸-海-空-天4个维度的观测平台为主,激光雷达为观测设备,在具体建设时会适当考虑搭载设备种类。

(4)3.2.1/P29:增加潮位观测要素。

已采纳

潮位观测要素已涵盖在文中所提“水文”观测要素中。

(5)P60:北支口外海、花鸟山北、长江口外海平台3个平台建议增加潮位站。

部分采纳

建议所提3个站点规划为海上平台,潮位为观测要素,在具体建设时会适时考虑搭载设备种类。

(6)第5章:增加宣传部分,提高大众对海洋功能区的认识和重视。

已采纳

在第6章增加6.6宣传教育

21

上海科泽智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1)21页1.3.3:此部分指出“盐沼等长江口典型生态系统周边业务化观测尚未开展;对海岸侵蚀、咸潮入侵、生态变化显著海域,缺乏长期稳定的观测数据”,是否应在后文规划中加入此类典型生态系统和生态变化显著区域监测站点的新建或增设。

已采纳

规划中已对典型生态系统进行观测布局,规划目标指标之一即是实现典型生态系统监测覆盖率100%,详见2.3、4.2节,附图5。

(2)29页3.2.2:“长期实时监测海流、海浪、气象、生态要素”是否应加入水文要素。

已采纳

3.2.2 首段修改为“长期实时监测水文、海流、海浪、气象、生态要素”。

22

上海水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无意见。



23

上海博优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1)1.1.3(2):先列国标,国标按序号大小排列。

已采纳

1.1.3(2)已进行排序,先列国标。

(2)1.2.5:正文中未标明(图1-2,图1-3)。

已采纳

已在1.2.5第二段末添加“(图1-2,1-3)”,并将图1-2的位置由原先第一段后调整至第二段后。

24

上海国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1)1.1.3规划依据(3)相关规划和文件:增加:《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步加强海洋观测预报活动监管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2]44号)。

已采纳

已在1.1.3(3)增加。

(2)6创新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和措施:增加: 6.5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海洋灾害防御知识,让公众掌握海洋预警预报信息获取方式,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参与保护海洋观测设施,建立破坏海洋观测网设施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平台,营造人人支持海洋观测网设施建设和保护的良好氛围。(备注:现阶段民众对于海洋观测的意义和目的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已采纳

增加6.6宣传教育 小节,增加文字内容“充分利用媒体加强海洋科普及海洋灾害防御知识,扩展海洋预警报公众获取渠道,提高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参与保护海洋及相关观测设施,建立破坏观测设施举报平台,营造公众关心海洋、保护海洋和支持海洋观测网设施建设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25

上海欣旺水利测量有限公司

(1)6.1经费保障:筹集资金来源扩大渠道。

未采纳

目前仍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

(2)6.1经费保障:与产业相结合,使投入和产出形成良好循环。

未采纳

目前仍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

 

公众代表列席决策会议情况

市水务局(市海洋局)邀请专家、企业代表列席局长办公会 共议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


《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专家意见发表采纳情况

《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专家意见发表采纳情况

决策结果

《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经2022年11月11日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