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市排水管理处 >专题聚焦 >信息化建设
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2007)
时间:2016-09-27

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

若干意见(2005-2007)》的通知

沪汛办[2005]27号

 

各区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防总和市委、市政府对上海新一轮防汛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巩固现有防汛信息化建设成果,加快扩展防汛信息化应用范围,以防汛信息化推进防汛现代化,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职责,我办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2007》,现下发给你们。希望你们按照意见的要求,积极深入推进新一轮的防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汛指挥管理决策水平。

    特此通知。

 

附件: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2007)

 

                          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

                          二OO五年五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2007)

导言

    2003年年8月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防汛信息系统建设需要下发了《上海市区县二级防汛指挥信息系统达标建设指导意见》(沪汛办[2003]66号)。上海市区县二级防汛建设管理单位依据该指导意见开展了规范化的防汛信息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市区县二级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已初具规模,基本建设完成了包含防汛网络、防汛数据库、防汛信息服务和防汛WebGIS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在内的防汛指挥信息系统,与防汛信息采集系统一起,基本实现了对市区县二级防汛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并在实际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效提高了防汛信息化建设水平。

    随着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了适应上海“数字城市”建设要求,上海市防汛指挥部提出加快“数字防汛”建设。

    “数字防汛”是综合应用网络、通信、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GIS、RS、GPS等先进技术,以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三个平台为框架,对防汛相关的水情、雨情、工情、灾情及气象、海洋、流域等信息实现自动化采集、实时化传输、规范化存储和专业化应用,建立涵盖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防汛网络,健全防汛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决策科学化,调度智能化。

    为统筹防汛信息化建设进程,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决定制定新一轮防汛信息化建设规划,统一规划市区县二级防汛信息化建设内容,巩固现有防汛信息化建设成果,保障现有系统的高效运行,扩展防汛指挥部信息系统应用,促进上海市防汛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以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保证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

    (1)组织管理现状

    上海市防汛管理机构由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和区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二级管理机构组成。目前上海市防汛管理部门由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和19个区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组成。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全市防汛建设规划、防汛建设管理等工作,区县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区县内防汛建设和管理工作。全市防汛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由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负责指导、协调和具体实施。各区县防汛信息化建设工作由各区县水务局或建委和防汛办负责实施。

    (2)标准规范建设现状

    上海市防汛信息化一直将标准规范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结合上海市供水、排水和水利行业管理需求制定的《上海市水务管理信息标准》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并申报了上海市地方标准,预计在年内会公布实施,其中对防汛术语定义、分类编码和属性数据等内容进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

    上海市防汛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也注重按照国家防总、水利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

    (3)网络及硬件环境建设现状

    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和市防汛信息中心在2004年初实现水务大楼搬迁,网络及硬件环境极大提升,依托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完成了高科技水平的防汛指挥大厅,包含32块等离子电视屏和18块DLP数字背投屏已于今年年初在水务大楼内建设完成,这为防汛的应急指挥、决策调度以及演示操作提供了必备的监控与演示的条件。市防汛硬件系统设备完备,主要包含数据服务(实时数据库、基础数据库)、Web服务器、GLS服务器、应用工作站、模型工作站、PC机、UPS电源、路由器、防火墙等。

    区县防汛办在网络和硬件环境建设方面也比较完善,都设置了防汛值班室、会议室、专用防汛办公室,采购了必需的服务器、PC机、投影设备、UPS电源、DC(数码相机)和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具备了良好的防汛办公环境。

    在网络建设方面,市防汛办与19个区县防汛办都已经建立了2M光纤专用联网,市区县二级防汛网络已经建设完成。市防汛办和各区县防汛办都建立了局域网,目前主要用于防汛办内部联网和共享访问。部分区县防汛办建立与区县水务局属单位如水工所、水文站的专线联网,如崇明县和徐汇区防汛办等,另外徐汇区防汛办已开始启动建设街道、社区和防汛成员单位防汛网络。

    市防汛办与市气象局、海事局、太浦河泵站等相关单位建立了专线联网,实现了气象信息、海洋水雨情信息、太湖水雨情信息、太浦河泵站水雨情和工情等信息的实时接入防汛体系。市防办同时也已经实现了与国家防总,江苏、浙江等临省,长委、太湖局等单位的网络连接,可以与这些相关单位实现数据共享访问。

    (4)数据库建设现状

    市防汛办、大部分郊区县和部分市区防汛办已建立了防汛数据库,用于存储水雨情数据(实时和历史数据)、工情数据(实时和历史数据)、灾情数据、基础数据(地形图和遥感数据)、防汛新闻公告、防汛政策法规等。数据库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市、区县防汛综合数据库存储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相对静态数据和基础数据等。

    (5)防汛应用系统建设现状

    在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建设方面,通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实现了全市79个遥测水位雨量站点实时数据采集;通过水闸泵站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85座水闸工情自动监测;通过防汛排水泵站监测系统,实现了市区160个防汛泵站水雨情实时监测;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防汛工程视频监控。

    市区县二级导管理单位通过专线联网建设完成了防汛视频会议系统,用于防汛会商和应急指挥,目前系统运行正常,在防汛指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市防汛办和部分区县已经建立了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用于防汛信息发布、防汛信息查询、统计和防汛专题图制作等。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是基于Web的应用系统,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发布。市防汛办利用市区暴雨积水模型应用于市区暴雨积水预测和模拟;利用风暴潮模型应用于风暴潮的预测和模拟;利用河网水动力模型,应用于实时预报;利用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应用于洪涝灾害的评估。

    部分区县已经建立了防汛短信集群发送系统用于及时准确地发送防汛信息到用户手机。崇明县还建设完成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门户网站,基本实现了日常办公自动化和网上办事功能。

    (二)存在的问题

    (1)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

    目前,市防汛指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防汛综合数据库、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实现了对防汛新闻动态、水雨情、工情、灾害、台风和天气、海洋、流域和基础地形等相关信息的发布、查询、统计和专题图制作等,系统数据内容丰富,基本功能全面,但系统的集成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缺少主动性的业务响应功能,如智能报警等,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集成度不够,使得系统对业务的支持相对分散和不够全面。集成化程度不高也导致了市区县防汛应急指挥不能联动。目前市区二级防汛指挥管理部门已经纳入到上海市防汛应急联动体系,但是各区县相关单位,如市政、排水、交通、园林绿化、重要企事业等,以及乡镇、街道等防汛部门没有完全纳入防汛应急联动体系,因此,存在防汛应急不能联动处理的问题。需要扩展防汛体系,将更多相关部门、单位纳入防汛体系,提高防汛应急联动性。

    (2)建设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总体来看,现有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中,市防汛办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内容已经涵盖全市范围,业务功能较全面;各区县防汛信息化建设中,总体上存在郊区县好于市区,后建好于先建。

    市防汛办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时间早,运行维护周期长,防汛综合数据库数据量大,内容丰富,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WebGIS系统由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基本能够做到数据和系统常用常新,尤其在汛期期间,该系统已经成为了防汛指挥最主要信息化指挥手段。

    部分防汛信息化建设全面的区县,信息化成果包含了网络、视频会议、防汛数据库、防汛信息服务网、防汛WebGIS系统和防汛短信集群发送系统等内容,运行良好,并且与市防汛办能够共建共享,应用水平较高;有部分区县建立了网络、视频会议、防汛数据库、防汛信息服务网和防汛GIS系统,但防汛应用系统没有与市防汛应用系统建立完善的应用接口,应用系统也多以单机版系统为主,不能满足市防汛办信息系统共建共享要求;还有部分区县防汛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除了建立了与市防汛办联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外,其他应用系统暂时没有建设,根据市防汛办统一建设市区县二级防汛指挥信息系统的总体要求,这些区县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和启动本区县防汛信息化建设,这些区县充分借鉴了已建系统的经验,高起点规划,更注重系统的集成化和智能化,预计建设成果更加符合防汛需要。

    (3)区县防汛信息集约化程度不高

    各区县已建的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不管是已经实现了与市防汛办的共建共享,还是单机版的应用系统,系统的数据基础多数以水资源普查为基础,通过建立应用接口,连接了市防汛办发布的天气、流域水雨情、时水雨情、工情等信息,本区自行采集的数据相对较少,数据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区县级防汛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不完善;二、区县防办与区县河道所、水文站、水工所等单位没有建立网络连接,不能实现区县数据的实时接入。

    (4)数据维护更新不及时

    防汛数据库数据维护更新不及时是在所有已建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市防汛办建设的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中基础数据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固定频率的维护更新,如基础地形图每3年更新一次,遥感数据每1-2年更新一次,实时数据包含实时水雨情、实时天气等信息,基本实现了每15分钟一次水雨情信息,每小时更新一次天气信息,但存在河道、防汛工程等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问题,目前这些数据比较多以2003年或更早的数据为基础,数据陈旧。区县防汛数据库的数据信息维护更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区县本地的数据除实时数据和防汛新闻等以外,自建成后基本没有更新。要实现数据及时维护更新除了需要建立简单实用的维护更新系统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规范的、可操作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5)人才缺乏,应用程度不高

    人员编制少,缺少专业人才一直是各区县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障碍。目前各区县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提出了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的要求。崇明县水务局在防汛办的基础上成立了崇明县水务信息中心,引进了专业技术人才,极大提高了防汛信息化水平;松江防汛办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实际的防汛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到人才匮乏的限制,其他各区县防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难以提高,所以要引进人才或加强培训。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水务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建设“数字防汛”体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防汛业务工作流程重组,健全防汛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加强防汛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以信息化手段辅助防汛指挥管理,提高防汛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保障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层建设

    当前防汛信息化主要以立足现状,综合提升为主,建设任务多,周期长,必须进行统一规划,结合本地建设情况,分步骤、分阶段进行实施,同时市、区二级防汛管理部门要规划好职责范围,分工明确,层次分明地开展防汛信息化建设。

    (2)条块结合,建管并重,强化管理

    防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市防汛办和区县防汛办相互结合,区县防汛办和街道、乡镇及相关部门、单位相互联动,使防汛工作落到细处、落到实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建设更重管理。

    (3)规范标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实现数据标准化、信息服务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进行多源系统集成,整合基础数据、防汛业务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实现信息高度共享。

    (4)实用先进,安全开放,动态更新

    防汛信息化要求以实用为主,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注重系统的安全性,保障系统高效可靠运行;通过自动采集、人员维护等实现系统的动态更新。

    三、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建设目标

    统一规划市区县二级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建设市区县、乡镇街道等三级防汛网络,使防汛信息的上传下达更加及时有效,为防汛抢险节省时间;利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整合防汛信息资源,建立规范标准、动态更新的数据平台;结合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市区县防汛综合数据库建设,支撑市区县二级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加快推进市区县二级防汛政务的流程化管理,实现区县办公电子化、网络化;建设防汛保安决策支持系统,实时监控系统和应急通信系统等,实现市区县二级防汛指挥系统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化管理、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和规范化服务。

    (二)建设任务

    1.市防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完善防汛综合数据库,全面共享

    * 整合数据资源

    包含建立健全与气象部门、海事部门、流域机构的专线联网,实现与这些机构和部门的数据共享,将气象、海洋、流域等数据信息接入防汛综合数据库。同时与建委、统计等部门建立连接,将市政、社会经济等数据信息接入防汛综合数据库,使综合数据库完成涵盖防汛相关业务数据。

    * 数据更新维护

    包含基础地形图和遥感图更新,防汛专业信息更新等内容。根据防汛业务数据需求对实时水雨情实现每15分钟更新一次,市区防汛排水工情每5分钟更新一次,防汛工情每5分钟更新一次,防汛视频监控信息实时更新,受灾期间灾情每1小时更新一次,天气信息每1小时更新一次,海洋重点监测点水雨情每5分钟更新一次;对基础地形图数据每3年更新一次,遥感数据每1年更新一次。

    建立健全防汛数据在防汛二级网络中的共享机制,使防汛业务数据和基础数据能够在防汛网络中充分共享。

    (2)完善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应急联动

    整合防汛综合数据资源,实现实时水雨情、工情、视频监控、防汛排水等相关信息的网上发布,健全信息查询、统计、检索功能;建立防汛元数据库,实现防汛元数据网上发布;建立防汛应急信息服务,实现防汛应急通讯和移动指挥;设计开发基于Web、WebGIS的设施管理和灾情管理,开发基于Web的数据维护更新界面,实现数据远程维护更新;建立防汛风险图管理,为防汛预案电子化奠定基础;结合防汛信息中心电子政务系统,建立防汛办公自动化,实现网上办公。依据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防汛网络,利用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市区县、乡镇街道的防汛应急联动。

    (3)建立健全防汛采集和监控系统

    建立防汛墙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对防汛墙变形、受损及防汛闸门、拍门启闭等情况进行实时电子监控和视频监控,及时获知防汛墙最新状况;建立滩涂、海塘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对滩涂、海塘潮(水)位进行实时监控;建立苏州河、太湖和新浜镇水闸泵站监控系统,实现对水闸泵站的水雨情和工情的实时监控。

    (4)启动防汛保安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在防汛网络、防汛综合数据库、防汛采集和监控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启动自动防汛保安支持系统建设,以数字化防汛会商和防汛预案为主要建设内容。

    2.区县防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建设三级防汛网络

    利用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等技术,建立区县防汛办与区县防汛相关单位,如区县水工所、河道所、水文站等的联网;利用区县政务网建立区县防汛办与区县各委办局如市政、园林、交通等建立连接,与重要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网,使防汛网络覆盖所有防汛相关单位。

    (2)完善防汛数据库

    区县防汛数据库建立与市防汛综合数据的数据接口,及时实现防汛数据的更新维护,并利用基于Web的数据维护更新界面,实现区县防汛数据的更新维护;利用三级防汛网络,建立与其它委办局的联网,实现区县防汛数据库与市政排水、园林绿化、危险建筑、交通、社会经济等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

    (3)完善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

    区县防汛指挥信息管理系统在本阶段以完善业务功能为主,实现整合资源的网上发布、综合查询统计、应急信息报警、短信集群发送等,建立区县防汛业务办公系统,实现防汛业务与市防汛办协同处理。

    四、责任分工与组织实施

    防汛工作是一项长期综合的任务,需要各级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通办合作,才能保证防汛工作的有效开展。市防汛办和区县防汛办是防汛的主体单位,市各委办局、各区县政府、各区县水务局、局属单位、各乡镇政府、重要企事业单位等是防汛成员单位,各防汛成员单位需以防汛大局为重,充分共享资源,保障防汛安全,区县政府落实建设资金,市防汛信息中心加强对防汛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导,市区县防汛办加强对防汛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五、保障措施

    2005-2007年期间,防汛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防汛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防汛管理最重要的非工程措施,需要各级防汛部门领导亲自抓,在建设过程中需不断转变观念,统一认识,落实责任。

    2.完善制度,加强考核:加强防汛信息化标准规范、探索建立防汛共享办法、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根据各区县防汛信息化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制度,把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建设、推广、应用、维护机制、经费保障、人才培养等内容列入考核的范畴中,定期检查考核、督促和指导。

    3.统筹安排,落实经费:防汛工作关系重大,防汛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总体来看,通过防汛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防汛应急抢险能力,产出的效益远大于投入,因此各部门单位在安排年度科研项目经费中,要扩大防汛信息化项目所占的比例,也可以设置信息化的专项资金,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4.重视人才,强化教育:大力培养既懂防汛专业知识,又熟悉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采用在职培训与人才引进等方式,培养和造应了一批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精通信息系统管理、掌握应用开发技术的信息化专业人才。